84
機器人
人工智能缺少的不是情感、同情或關懷,它缺少的是人類本身
編者按:當科技與藝術交融,當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工具理性和以藝術作品為形式的人類情感交鋒,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結果?人工智能中真正缺位的是什麼,是包括“愛”在內的人類情感,是人性對外物的同情與關懷,還是人類本身?所有答案,都在這場名為Ars Electronica的電子藝術節中揭曉。
一個臥床不起的病人躺在慘白色的床上一動不動。當鏡頭中出現病人幾乎失去生機的手臂時,一個機器人用一種經過剪輯的、單調的聲音說道:“很抱歉,你的家人和朋友沒能陪在你的身邊。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照顧你。”
這是由藝術家丹·陳(Dan Chen)設計的“臨終關懷機器”(Life Care Machine),它是一種互動裝置,旨在讓參觀者看到當你即將長眠時機器人陪伴在你身邊的感覺。當生命特征在幾分鍾後結束時,那無名的機器人對垂死病人的告別詞因為其中人造的溫暖而顯得更加冰冷無情:“永別了,我的朋友”。
End of Life Care Machine by Dan Chen
Florian Voggeneder
這項展覽是今年在奧地利林茨舉行的電子藝術節的一部分,它的副標題是:人工生命——另一個我對現實中人工智能的癡迷。
在這個藝術節迷宮似的展覽之中,Chen的展品尷尬地置身於“人工親密”展區中,與遙控假體和時髦的性愛機器人為伍。這是整個展覽的12個主辦地之一。在其他那些對人工智能親密關係的粗糙解讀中,Chen的作品觸及了貫穿於這場數字展覽盛宴之中的主題——在人工智能中,尋找我們自己的人性。
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舞蹈機器人和自動化聲音裝置之外,其他藝術作品都在探索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愛。Chen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若真正的愛缺位,我們擺脫塵世的纏繞時會經曆怎樣冷漠的“關懷”;而與此同時,Kissenger讓你能夠通過一個橢圓形橡膠傳感器來真正意義上親吻你遠在萬裏之外的視頻通話對象。這款手機配備了壓力傳感器和致動器,在通話雙方的裝置上安裝了“嘴唇”。
機器人之愛
來自Christiane Miethge和Nils Otte的Homo Digitalis實驗,則帶我們跟隨者一個女性主人公的步伐,踏上了一個更數字化的世界中的未知旅程。她旅程的一部分包括探索與女性性機器人的親密關係。根據短片,各種跡象都表明這場機器本質的探索可能比她在現實中遇到一個女同性戀者更為容易。
為什麼?答案可能藏在這場電子藝術節的其他展品中。在一個漆黑的房間裏,成堆的東西發出閃爍的紅光,看起來像垃圾,格外引人好奇。如果你靠近它,這個意義不明確的家夥就變成了像《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力一樣的機器人。這個由Katsuki Nogami和Taiki Watai設計的、來自Rekion Voice的機器人,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忠實奴隸,能夠精準地模仿著任何觸發者的一舉一動。處在一堆購物手推車和空調外機般混亂的裝置之中,這個機器人一舉一動的可愛之處因其奇異、毫無美感的外形而越發凸顯。
Rekion Voice by Katsuki Nogami and Taiki Watai
Tom Mesic
這件神秘展品邊上的另一件展品揭示了它真正的含義。走廊邊上一個白色的房間中,單調的燈光照亮了一整套放置在底座上的狗皮,甚至還包括一個由這隻無名獵犬的失去雙眼的臉所組成的頭罩。
這幅可怕的作品有著一個冗長的標題——Canine TANATOcommerce or the Political-ethical Dilemma of Merchandise / The Bio-unlawfulness of Being: Stray dogs。它是由藝術家Berenice Olmedo Pena創造的,是一具在墨西哥公路上被殺害的流浪狗的屍體。
佩納的創作把狗——這個人類最熟悉的伴侶變成了一件展品,從而凸顯了我們對於這被馴化的物種所承擔的養育重任,而不隻為了拋棄和虐待它們。但更重要的是,她在借此質疑我們在對待任何其他我們承擔責任的對象中顯露的人性——不僅僅是狗,也可以使機器人奴隸、或者是“Digitalis”中的性愛機器人。
多重體驗
好消息是,前麵所展現的人性之中的冷酷無情被Maja Smrekar的一件藝術品所抵消了。該項目贏得了 Ars Electronica的Golden Nica混合藝術獎。這件設計精良、多感並用的藝術品來自於Smrekar與狗狗們的終生友誼。她使用生物科學技術來探索她和她的狗狗們之間情感聯係的化學特性和生物特征。
在各種各樣的科技裝置邊上,懸掛著一個一人高的、毛皮襯裏的巨大“號角”,用回收的狼皮製成。藝術家在其中安裝了一個能散發從她本人和狗狗身上提取的芳香胺的裝置,這是她對人類與狗狗數千年共同進化的曆史中雙方所共享的快樂的化學表達。
K-9_topology by Maja Smrekar
Tom Mesic
在冷酷和溫情的分界線上前行的日本音樂家Etsuko Yakushimaru,在作品《我是人性》(I ' m Humanity)中審視了人類正在進行的以DNA為數據存儲方法的研究。這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宿主細菌會“進化”並改變Yakushimaru這首迷人的J-POP音樂作品的基調,但同時也有一種更黑暗的可能性,即人類通過犧牲其他生命來完成自己的目的。
另一個熱點話題——在今年人們對“虛假”的警惕意識不斷提高之後變得尤為熱門——被這場藝術節的一個學術研究項目一擊命中。這個由Supasorn Suwajanakorn、Steven Seitz和Ira kemelmacher - shlizerman研發的項目,名叫“合成的奧巴馬:基於演講音頻合成唇部運動”,可以基於這位美國前總統的演講錄音來通過神經網絡合成匹配音頻的視頻。
其他裝置則更側重於通過機器學習來進行圖像匹配。許多作品直接展現了所用工具,但Jake Elwes的作品《閉環》則更進一步。Elwes創建了一個隻識別文本的AI和另一個隻識別圖像AI之間的對話,雙方不斷重複對彼此的解釋,但從來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他的作品和Chen的藝術一樣,揭露了AI之中真正缺位的究竟是什麼。
是Ars Electronica這場電子藝術節讓我們明白,也許人工智能中缺位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我們人類本身。
(36氪編譯組出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編輯:郝鵬程)
最後更新:2017-10-13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