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0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的變化

教師如何才能擁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將為“學校”、為“學生的學習”、為“課程與教學”等帶來了什麼變化,以這些變化為前提和依據,才能再來聚焦教師是否能夠在這些變化麵前有所作為,以及如何作為。

對於“學校”而言,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同樣具有生存危機,它未必會“脫胎換骨”為大小不一的“學習中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這座“孤島”會在信息技術帶來的開放中,與外界的聯係愈加緊密。學校空間的利用率、學校時間的彈性化也會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在於,學校的功能和作用將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走向“精準教育”,通過“精準定位”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精準服務”。

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最根本的變化,學校不再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而是真正為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而準備。同樣是“準備”,人工智能時代學校的準備是“精準準備”,與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的“精準特色”有關,這樣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人工智能時代,學生學習的變化

在學習目標上,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普遍目標。它的重點不再是習得為將來從事某個職業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技能與方法,而是擁有合理的價值觀、強大的創新思維與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這些都是真正“成人”並走向“終身學習”的基礎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標,它與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有關,是真正的“學以為己”。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形成的是個性化的知識體係,而不隻是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化知識體係。

在學習資源上,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來源與途徑,不再局限於教師與課堂。學生會使用人工智能去尋找學習資源,也不再拘泥於製度化、固定化的“課堂時間”。與此相關的是學習方式的改變。移動電話、平板電腦、掌上電腦等便攜設備使學習不再局限於固定的和遇到的地點。它在改變現代社會知識的性質與來源的同時,也改變了知識習得的方式,最終形成“移動學習與固定學習並駕齊驅、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比翼齊飛、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在學習夥伴上,昔日近乎同齡的“學習共同體”成員將會發生質的變化。學生的年齡差異會加大,來自學前教育的“混齡教育”將會逐步延伸到不同學段的教育。例如,斯坦福大學提出開放式大學的概念,學生在一生當中任何六年時間裏完成學業,即可拿到本科學位。

人工智能時代,課堂的變化

對於課程與教學而言,各種課程資源和課程定製的豐富性、專業性,已無須學校和教師過多參與,課程外包或訂購逐漸成為主流。課堂教學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來的顯示屏可能大到覆蓋整麵牆壁,可以操縱顯示幾乎任何課堂需要的內容。智能屏幕成為現代黑板,智能課桌成為現代課桌的升級版本,教師可以隨時插入並控製屏幕與課桌。這些聯網的平板提供了與智能手機相同的在線資源並實現“課堂在場”。

這樣的課堂,是線下實體課堂與線上虛擬課堂的穿梭轉換。學生在線上通過網絡社群、創客空間與智能機器人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在線下則進行分享、交流、討論、練習、創造等活動。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不變”

既然如此,教師怎麼辦?什麼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什麼無法被替代?教師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才可能適應這個變化,並掌握主導權,重新置於時代的潮頭?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複做的事情(如布置作業、批改作業),需要大量信息資料搜集、數據積澱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師的教學經驗匯聚到機器裏,計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徑),需要精準定位的事情(如學生的個性特質、個性需求,學生的學習難點、障礙點等)。這些事情被替代,是對教師的解放。當人工智能可以隨時隨地用更精準、更有效的方法來教學的時候,何樂不為?

什麼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

首先,不變的是教育本身。無論是通過“學校”還是“學習中心”,或者“社區”等其他載體,人類始終需要教育,人工智能本身的發展、使用始終也離不開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則“學生在”,“學生在”則“教師在”。

其次,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與真諦。教育是為成人、育人而生的,即葉瀾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變革與發展的。不論何種時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變這一真諦。

再次,不變的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生的素養與能力不會自動發生,也不能隻憑自學養成,學生的成長始終需要“教師”這樣的引路人、互動者、對話者、幫助者和陪伴者。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最需要承擔的角色。他們是陪伴學生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重重險灘和荊棘中前行的人,是通過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給予學生打破舊知識、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從而是引導、幫助學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裏,獲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強和自由能力的人。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需要具備三大本領,即“愛商”、“數商”、“信商”,才能成為依然被學生需要的人。與人類的智商、情商相唿應,“愛商”是教師最核心的情商,“數商”和“信商”是教師最重要的智商。

教師要擁有高超的“愛商”、“數商”和“信商”,根底在於持續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移動學習的能力,綜合運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信息技術媒介與工具的能力。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人工智能時代一樣,對教師的學習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學習,就淘汰,不持續學習,就落伍,就泯然於眾生之中。當教師遇上人工智能,這已經不是傳說,不是遙遠的想象,更不是玄想或臆想,而是正在到來的現實。

(作者李政濤係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

來源:中國教育信息化

最後更新:2017-11-04 20:28:43

  上一篇:go 福利來了!人工智能診療係統啟動 肇慶人看病將會更方便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助力,OPPO R11s提前鎖定年度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