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機器人
人工智能統一數據標準,科主任坦言已“離不開”
四百味按:
除了提高效率、解放醫生等好處之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加速影像數據的標準化和統一性進程,推動建立行業標準的規範化。放射科主任都說已經離不開它了……
作者丨王琦琛
來源丨健康界(cnhealthcare)
2016年以來,人工智能大舉進入醫療場景,為整個行業帶來新氣象。除了提高效率、解放醫生等好處之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加速影像數據的標準化和統一性進程,推動建立行業標準的規範化。
在剛剛結束的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24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上,國內醫療影像領域的醫生專家們聯合國內醫療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企業——依圖醫療,共同建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標準,其中就包括浙江省人民醫院的放射科主任龔向陽教授。龔向陽告訴健康界,他的科室已經“離不開”人工智能了。
國家重視數據標準化建設
醫療數據的標準化能規範各級機構的醫療行為,推動大數據和精準醫學發展。
2015年,國務院出台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指出,要建立標準規範體係,推動醫療健康事業。在影像領域,《醫學數字影像通信基本數據集》也已發布,將從2017年12月1日起實施,幫助實現醫學數字影像通信基本信息在異構係統間的數據共享、互聯互通。
臨床醫療數據掌握在醫生手中,醫生、醫院若能實現互聯互通,就有機會建立大數據。然而,目前我國多數醫療機構呈現出“獨木不成林”的局麵,醫院信息化建設大多各自為政,形成以單個醫院為中心的數據孤島,難以有效建立多中心的臨床醫學影像數據平台,難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難以建立統一的標準。
“各醫院自身所擁有的影像病例,雖然看起來比較多、比較大,但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意義並不大。要形成對人工智能發展有益的影像大數據集,必須將各家醫院影像科的數據匯集起來,流轉起來,實現數據共享,讓醫院手中的數據發揮作用。目前數據不能匯集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數據的質量參差不齊,缺乏標準化和規範化;第二: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方麵的法律不健全。”龔向陽說。
人工智能助力數據統一
人工智能可以推動醫療數據的標準化建設,反過來,標準的數據和規範的標注也是醫療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提。
醫療領域的肺部腫瘤篩查就是明證。龔向陽告訴健康界,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篩查的有效手段之一。按照國內外相應的指南,此類篩查的層厚標準為1mm至1.25mm。層厚越薄,精準度也就越高。然而,不少醫院篩查的實際層厚卻是2mm、5mm、8mm、甚至10mm。
浙江省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龔向陽
為什麼醫院篩查的實際層厚各不相同?在龔向陽看來,主要是為了減輕醫生的閱片壓力。因為,影像厚度之和不變,單層影像越薄,影像層數就越多,閱片壓力也就越大。常規影像科人工閱片,一個病人大約有150至200副圖像,看完需要大約5至8分鍾。不少影像科醫生——尤其是低年資醫生,每天忙於閱片,無暇他顧。
以體檢為例,中國大醫院接收了大量體檢工作。體檢醫生每天看的CT影像有幾萬幅,非常累。假如拍片總厚度要達到100mm,如果每層厚度為5mm,拍20層即可。但是,如果每層厚度換成1mm,就得拍100層,才能達到100mm。“層厚給醫生帶來巨大挑戰。薄層圖像雖然很好,但是有的醫生吃不消。”龔向陽說。
另外,存儲方麵,每幅圖像大小約為1兆,薄層圖像數量較多,也為存儲和傳輸的硬件設備帶來挑戰。與此同時,圖像數量過多,打印出來的實體片子也就越多,可能不方便患者攜帶。
目前來看,增加影像的厚度,固然能讓影像張數減少,給醫生患者帶來片刻方便,但這在臨床上未必就是好事。層厚過大,CT的精準度就會降低,漏診風險隨之增加。正確的做法,還是統一執行國家標準,選擇薄層CT。
“快到沒有時間”
龔向陽表示,人工智能閱片,“快到沒有時間,醫生隻要在電腦上打開病人的圖像就能看到結果了”。醫生要做的隻是最後的檢查、複核、修正,確認無誤、簽字即可,完全不必擔心閱片的壓力。
人工智能閱片速度極快,靈敏度又高。圖像越多,人工智能的優勢就越明顯。龔向陽說:“既然圖像不需要人去閱讀,數量多少有什麼關係呢?避免醫生辛苦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人工智能進入影像科就能解放醫生,讓醫生進行更有價值的工作,例如判定結節性質,探討處理方案。更重要的是,沒有了閱片壓力,醫生就可以遵循國家標準,放心拍攝1mm的薄層CT影像。數據的統一,標準的規範也就水到渠成。
“已經有點離不開了”
“醫生相信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幫助醫生,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龔向陽所說的人工智能,指的是依圖醫療推出的AICARE胸部CT智能輔助診斷係統(下稱:依圖胸部CT智能輔助診斷係統)。
2016年底,依圖胸部CT智能輔助診斷係統在龔向陽領導的浙江省人民醫院放射科上線,並進入臨床醫生工作流。現如今,在龔向陽的科室裏,每一例肺結節低劑量螺旋CT篩查都要用到它。
數據顯示,醫生對係統報告的采納率已超過90%。談及係統的價值,龔向陽說:“人工智能的確能幫到我們。它交互性的操作也符合醫生的工作流。現在,醫生不但自覺自願使用,甚至有點離不開了。”
更為難得的是,依圖胸部CT智能輔助診斷係統的交互係統經過調試,已經充分契合醫生的使用習慣,完全進入醫生的工作流。此前,依圖醫療副總裁方驄也曾直言,依圖醫療產品的研發都是為了落地,要嵌入醫生實際的工作流,而不隻是停留在研發和demo層麵。實踐證明,依圖做到了。
在醫療行業,人工智能可謂好處多多。它可以嵌入醫生的工作流,實現飛速閱片,提高效率,解放醫生。將來,人工智能也許會成為醫院的標配,像今天的智能手機席卷全球一樣,覆蓋整個醫療行業。到那時,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統一數據,建立標準,也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整個放射科的格局也可能發生改變。
最後更新:2017-10-28 2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