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18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逼近!我們的下一代麵對一個怎樣的世界!

人工智能逼近!我們的下一代麵對一個怎樣的世界?

1

現代社會變化太快了,比如AI的崛起,是世界變化幾乎一天一個樣,如果我們用傳統思維去教育下一代人,顯然是脫節的,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看到15年之後的社會,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為2030年的社會做好一切準備!

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們麵臨的環境和競爭,會遠遠超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經驗可以理解的範疇。

未來是一個高度關聯、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經驗的工作崗位,早晚會被計算機和機器人替代。

一、什麼是教育?

在一開始,我先來談一個問題,就是教育的英文單詞Education是怎麼來的。我在新東方講過詞匯,這個單詞是蘇格拉底發明出來的,是三個詞根的拚寫,前麵那個“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引導出來。所謂的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

我講個故事,去更好得闡明“leadingout(引導出來)”,這樣一個好的想法。一個美國的聯邦大法院,前邊坐著兩個人,一個是4歲的黑人小姑娘,一個是她的母親。他們很高興地舉著這張報紙,上麵寫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學裏麵發生的種族隔離製度。這張照片拍於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區裏麵的白人學校被拒絕。因為當時白人學校和黑人學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憤而起訴。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國的聯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來討論,把黑人和白人隔離開來,到底是否違背了美國的憲法。這也是心理學第一次作為測量學科被引證。通過實驗看到,當把白人和黑人隔開來之後,雖然孩子隻有,4歲,依然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白人比黑人好。於是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個定論,這也是美國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這個法案的執筆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闡明了教育的觀點: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們學校的。)而教育不是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

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熱淚盈眶,終於有一個人告訴我: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為了成為一個社會機器的螺絲釘,而是為了leadingout,讓我心裏那個最好的自己,走出來。教育應該是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為他自己,幫助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二、未來的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

現在我們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要問的是,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各位有沒有意識到,今天的小學生真正在人生的頂峰,最需要小學所教的能力,是什麼時候?

其實不是高考的時候,而是35歲的時候,這一輩子他在職業最頂峰的時候,最需要運用到一些:從小到大學習的人際技能。所以今天所講的人才,是要適應他35歲,也就是2040年的社會,而不是適應16、18歲高考時候的人才。

那麼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個時候在追求怎麼樣的生活?有沒有可能其實每一個小孩都沒有輸在起跑線上,而未來其實是一場遊泳比賽呢?我們努力讓他拚命往一個起跑線上奔跑,但是其實未來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現一個全新的規則。

三、2040年的職業環境應該是怎麼樣的?

第一個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下麵這張圖是棋王大戰深藍電腦,就是一個計算機,跟一個棋王下了6盤,現在是3比3還在下。

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決定把整個富士康機器人化,這些機器人24小時不眠不休,也不會跳槽又不會抱怨,還不會要求漲薪。

在過去20年間,在信息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的被電腦所取代,而到那個時候,所有做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業。比如現在很多人都趨之若鶩的銀行櫃員,五年、十年之後,這個職位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邏輯分析能力是信息時代的核心,而概念時代是什麼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舉個例子,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谘詢公司,1993年員工有67%是MBA,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往下降,那麼是什麼人,填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是麥肯錫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藝術碩士。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於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幾個公司最近很火吧,一個是蘋果,蘋果靠什麼,靠程序員,靠工程師嗎?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勝的呢?第二個小米,小米靠什麼?小米背後沒有很雄厚的產品工廠,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絲營銷和參與感,是不是靠感知來運作的,是不是靠邏輯呢?

再比如海底撈的服務。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基本逐漸就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隻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

第二個改變就是改變會更多、更勐,更快、更不可測。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強是30年,而你們的職業生涯有多長呢?如果25歲參加工作,65歲退休,那就是40年。這意味著如果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創成了世界五百強,那麼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當世界五百強都隻有40年壽命的時候,你就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他這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5到7份工作,而且換,2到3個行業。其實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如此。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教他在大學期間,做好一個專業,你覺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對他的詛咒和害他呢。

第三個改變,是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核心的生涯。中國和美國的GDP,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預計到2016年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會接近,2040年就會持平。

四、2025年,中美GDP接近

為什麼3000和8000美金,這兩個數據這麼重要?因為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發現,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意味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國大概是2008年的時候過了小康。

8000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在這個點之後,幸福和經濟收益,沒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再過一兩年,我們不管怎麼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我們的幸福感,不會隨著我們的收入開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而是為了追求什麼?他們會真真正正的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我們這一輩子覺得有點小奢侈的話題。這其實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分成3個:底層的生存、中間的社交和高層的自我實現。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現在14到18歲這段時間,他的需求會慢慢固化下來。

60後主要是什麼需求?他們的童年經曆了自然災害,經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這撥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後不太一樣,70後前半段的人,存在著理想主義,因為那時候誰都窮;但後半段的人就開始下海了,開始追求成功,所以70後是中國最糾結的一代人,他一會兒特別浪漫主義、詩人,一會兒又掙錢掙錢,是最糾結的。

90後完全不一樣,90後有沒有安全的感受?沒有。有沒有被認同的需求呢?90後是第一批公開在網絡上承認自己是腦殘、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心理學上,一個人的內心要極其的強大,才敢自貶到這個樣子。

90後早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人天團天天關注,認同感已經爆棚了。所以90後就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雖然這很困擾著我們,但是從好的方麵來看,如果把整個家族,作為一個人來看,其實90後是實現了整個家族,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實現、被認同的需求,雖然有一點稚嫩,但他們去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是曆史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

講到現在,你覺得你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就你對於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夠讓他們勝任這麼一個年代嗎?勝任這麼一個理性減退、概念增加,專業、行業、職業都迅速變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勝任嗎?

五、未來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麼教育?

那麼接下來,我談談如何能勝任的方法。未來主人翁需要什麼?

第一個從理性到感性。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簡單說,2040年,當我們和美國的人均GDP平等的時候,活的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長們會建議兒女們選擇公務員、銀行櫃員和土木工程師。因為一技藏身,有一個組織,有一個單位,有一個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長會鼓勵孩子們去讀國際貿易、金融和計算機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會中最核心、最優秀的一群人,在我看來,一定幹著像“產品經理、導演、旅遊設計師”,這種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職業,這種職業,才是未來的大趨勢。

第二個就是從規劃到創造。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時候,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於人生的結果調查,發現27%的人沒目標,60%的人目標模煳,10%的人目標清晰但比較短期,3%的人目標清晰且長遠。在過去了25年後,發現目標越長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為了頂層,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經過調查證實,這完全是一個從頭到尾編出來的故事。編出來的故事,為什麼那麼流傳盛廣?因為符合我們對於錯誤的判斷,我們總是希望未來被計劃、規劃、設定,父母親希望孩子能夠很早就定下來,不要動。

在我看來,未來你給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做,媳婦不讓他挑,房子不讓他選,工作幫他找好了。於是到他35歲那年,真正麵臨他的職業變化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沒有做過選擇。

所以在今天,一個真正比較恰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劃,就足夠了,然後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第三個趨勢是,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感。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為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有一個朋友是老師,有一天,他在一個小吃店吃飯,走進了一個中年人,提著一個小提琴,旁邊跟著一個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剛參加過一個小演出,但這個小姑娘嘟著嘴不開心。原來這個小姑娘剛剛參加過小提琴的三級考試,沒考過。她父親就說,爸爸當年給你報這個小提琴班,不是為了讓你過級。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長大了,爸爸不在你身邊,你覺得不開心了,把琴箱打開,幫自己拉一曲,那個熟悉的音樂走出來,環繞著你,就好像爸爸還在你身邊一樣。我就希望你有一個這樣的愛好,能在這個時刻陪伴著你。我那位朋友聽完很不爭氣的哭了。

所以我想,讓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在未來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幫你的孩子,拿到這個能力。

最後總結,我覺得未來主人翁,有這麼幾個技能:

第一個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僅僅是理性思考力。

第二個應該有生涯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多於規劃能力。

第三個應該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讓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時候,也能幸福,從強到美是未來孩子培養的方向,我們要培養很多美的人。

最後,我要講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故事,讓我開始決定做生涯規劃的工作。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愛因斯坦,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他是校報記者,有一天接到一個任務,去采訪愛因斯坦。而恰巧這個家夥是物理係的學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物理係的學生,能夠采訪到愛因斯坦,他激動壞了。

他看完了愛因斯坦所有的訪談,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真真正正是懂得科學的人問出來的,他發誓一定要作為物理係的學生,問愛因斯坦一個真正智慧的問題,挖出愛因斯坦真正的智慧。

他在一個大的圖書館裏麵讀書,巨大的天頂,桌子上麵有綠色的吊燈。讀書到晚上兩三點,突然一個靈感打動了他的腦袋,有一個絕妙的問題,他小心翼翼把這個問題抄下來,對折再對折,放在自己前麵左邊的兜裏,就捂著回家睡覺。

第二天下午兩點半的時候,他就去找到愛因斯坦,跑到愛因斯坦的小樓敲門,門就打開了,愛因斯坦就站在他麵前,跟照片一樣:愛因斯坦有一個爆炸頭,穿著一個睡衣,下麵踩著羊毛拖鞋,踩在卡其色的地毯上。

愛因斯坦衝他點點頭,示意他進去,左手拿著個煙鬥。這個年輕人就跟他一起走過走廊,進入客廳。客廳大概是10多平米,有一個沙發,沙發旁邊有一個咖啡壺,正在煮咖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整個房間彌漫著神奇的咖啡和煙草混合的味道。很多年以後,年輕人回想起那天的下午,他就想起那個神奇的煙草味和咖啡的混合味。

愛因斯坦坐定,這個年輕人就問: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你覺得什麼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我不要你有答案,我隻想知道什麼是這個年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愛因斯坦說,嗯,這是個好問題。這個年輕人很高興,心想我難倒愛因斯坦了,於是等著愛因斯坦回答。愛因斯坦閉著眼睛,時間過得很慢很慢,灰塵在光線裏麵飛,房間彌漫著咖啡豆和煙草的味道。

大概過了15分鍾,愛因斯坦看著年輕人,眼睛裏閃爍著光芒,年輕人知道他有答案了,他說答案是什麼。愛因斯坦說年輕人,如果真有什麼關於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我想就是: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這個年輕人說,愛因斯坦先生,這難道不是一個宗教問題嗎?愛因斯坦說不是,因為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邪惡的,他將終其一生去發明武器、創造壁壘,創造傷害人的東西,創造牆壁,把人隔得越來越遠。但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他就會終其一生去發明聯係,創造鏈接,發明能把人連得越來越緊密的事情。

說完這一切,愛因斯坦閉上眼睛,這個年輕人知道他拿到了答案,他輕輕起身,穿過那個長廊,把門帶上,這個答案第二天在報紙上登了出來,也影響了很多人,而這個年輕人後來,就是互聯網的創始人之一。

所以我想說在生涯方麵,如果有什麼最重要的問題,我覺得不是技術,也不是未來需要什麼能力,也不是我們有什麼技術方法,而是你對於未來的信心是什麼樣子。一切都是麵向未來的,所以你對於未來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如果一個家長、一個老師,相信未來是善良的,那麼他就教孩子們,去打開可能性,去創造可能,去嚐試更多,去體驗精彩。

但如果一個家長和老師相信,未來是灰暗的,就會教孩子保護自己,開始死讀書,熬過那些考試,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做一個老老實實又平庸的人。

所以我想說,你對於這個未來世界的判斷,其實是關於生涯教育最重要的話題。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所以這是我寫給自己一歲女兒的信,我說親愛的彎彎,希望你活的認真,活的精彩,跟自己比,希望你過上我從未理解、也未曾看見的生活。也送給所有人!

2

未來的趨勢是可以預測的:

趨勢一:認知

人工智能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維度上甚至會超越人類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充分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改變思維方式比其它的事情更加重要。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第一次人力的解放,而人工智能又帶來一次人力的解放。很多人擔心在未來會不會有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人類了,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人類。

所有的工作其實都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有一些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做,有些工作機器人就做不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義人工智能,而不是被其所替代。我們可以將那些高效率、可重複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做,而那些低效率、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都由我們人類去做,比如人際交往、藝術、科技發明等領域的工作。

我們可以嚐試不僅僅單純地讓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來工作,而是說把人工智能和人融合在一起,這兩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就是強強聯合了。所以未來我們是否能夠成功,就要看人和人工智能能夠多麼無縫地銜接在一起。

趨勢二:互動

互聯網正在從知識、信息邁向更加注重體驗

我認為未來的技術將會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會越來越互動。過去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生產了桌子,但是桌子與我們人類並沒有很多互動。在未來,我們的整個身體,所有的姿勢和動作都會被轉化成數據,我們與人工智能會進行互動。人工智能能夠通過觀察小小的動作、手勢,甚至包括一些微動作、臉部的微表情,做出相應的反應。今後,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動作與機器交流,最終完全進入一種虛擬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現實。

因此我覺得在智能手機廣泛應用的下一個平台將會是互動式的“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也有兩種形態,一種虛擬形態是類似於你要戴上像手套、眼鏡給你另外一種感覺,戴上這些之後,你會覺得自己是在另外一個時空或環境,這是非常常見的虛擬形態,能夠給人們一種虛擬現實的體驗方式。另外一種是混合式的遠程視載技術、虛擬現實,當你戴上這種眼鏡設備以後,你可以去觸摸身邊虛擬的椅子,你可以將其挪開,這樣的技術可以給你類似於錯覺的感覺,帶你到達一些對於人類來說無法到達的地方,比如水下或者火山裏麵。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現在其實會漸漸地遠離充滿有很多知識或者信息的互聯網,而慢慢地邁向一個滿是體驗、更加注重體驗的互聯網。最重要的不是你看了什麼,而是你體驗了什麼。

所有這些技術的成本都在不斷地下降,所有的商品成本都在不斷地下降,但是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體驗。例如,要給孩子找保姆,或者說我們需要看一個話劇,這種體驗的成本在不斷地升高。現在人工智能或者虛擬現實也在把體驗虛擬化,因此我覺得在未來,虛擬現實將會是最社交化的一種社交媒體,我們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真正地分享我們的體驗。

趨勢三:使用

人們正從關注“所有權”轉向“使用權”

過去我們關注“擁有”,現在我們更加關注是否可以“使用”。例如,優步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但優步自己沒有任何一輛出租車,臉書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台,但自己沒有任何的內容。

因此在現代的社會,“使用權”已經優於了“所有權”,如果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感覺比真正擁有會更好。例如,滴滴讓我們隨時隨地想用車就可以直接叫車,而不用自己去買一輛車,甚至可以想像在未來,甚至不用買房子,因為可能隨時隨地有這樣的服務提供商給我們提供我們需要的空間。

我們已經實現了從產品向服務的轉換,過去可能關注的是產品本身,但是現在我們更關注產品背後所能提供的服務,也就是服務經濟。未來經濟是按需經濟,人們有需要再生產,如何把產品轉換成服務,然後把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其實我們身邊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做類似的思考。例如訂閱,作為會員可能並不會賣給你實體的產品,而是出售使用權,如果買產品,產品的更新換代非常快,但如果買使用權就可以隨時的更新。所以我們已經慢慢從關注“所有權”轉向“使用權”。

趨勢四:分享

協調合作、強強聯合讓共享經濟變成可能

我們以前說的分享可能僅僅是所謂的分享經濟,分享一輛車的使用權,或者分享那些並非個人所有的東西,但是我想說的是,其實分享遠遠不止這些。

雖然我們在說共享經濟,但是我們現在還隻是處在共享經濟非常初期的階段,真正的分享要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簡單的分享。

在未來,所有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能夠被分享的東西都一定會被分享。

因此,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協作。我們需要讓所有的工具、技術協調合作,使其強強聯合。

維基百科是一個線上的百科全書,全球上百萬的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百科的撰寫人,他們可以撰寫許多詞條。這樣的技術在20年前完全不存在,但是現在,這樣的技術可以讓我們一起合作來完成一部巨大的網上百科全書,它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力量。

趨勢五:流動

在“流動”的社會,學習能力才是核心能力

流動性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數據是流動的,例如新聞、音樂、電影,還有臉書、微博、微信等等這些都是數據的流動。無論你在哪個行業,學過什麼課程,最終都獲得的是數據庫,流動的數據,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的關鍵性,因為所有的信息都是會被追蹤的。

世界更加流動性的的一個方式那就是我們所有的信息都會被追蹤,但是決策可以相應的做出變化。那些可以被跟蹤的事物一定會被追蹤,包括各種數據流、信息流,例如一些定位係統能夠跟蹤每個客戶具體在哪個位置,會買什麼商品,我們也可以通過技術追蹤身體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包括運動、記憶力、血壓水平等。這些信息可以收集起來開出個人化、定製化的處方和治療方案。

第二是關於隱私,那就是配對、連接、偶合,把兩種不同的個體雙向的連接起來,要麼透明,要麼模煳,要麼開放,要麼隱藏。

第三是個性化的設計,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但我會希望公司、朋友把我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例如我有自己的特長、職責,而我們唯一能夠被視為個性化的方式就是透明化,我就需要向大家開放自己,公開信息,從而他人才能夠給予我們個性化的對待。大多數人會希望更個性化,更獨特一些,所以願意透明一些隱私,在英語當中有句話是“隱私讓位於炫耀”,我們的進化方向就是越來越透明。

最後,其實沒有人知道這些發明對未來的發展是不是有效,例如,攝影、電話等技術被發明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技術的好處,最初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技術會運用用於哪裏,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它,需要與技術進行交互才能發現技術的優缺點。

這些技術需要通過交互的方法我們才能充分了解,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全新的技術,無論多大年齡,所以學習的能力在未來才是最核心的能力。在新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忘記過去學的舊的東西,對很多人是非常困難的。

怎麼樣創造一個新的東西?設計的思考流程是首先要了解設計改革的是什麼,再來創造,然後再交互,這是一個設計的流程,即先把新的東西做出來,然後再思考,做的過程其實是邊做邊思考,做了之後又重新進行思考和評估,進行一些修改,這樣的先想後做類似於創客教育。讓學生能夠用上手的經驗通過實踐來學習東西,然後創作,再思考重複這個過程,這是學校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真正的創造東西,實踐是思考問題的第一步。

想成為創新的一代要具備哪些能力?

中國現在即將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創新精神的國家,但是還是缺失一種文化,中國的下一代如果真正的想成為創新的一代要具備以下能力:

1、擁抱失敗的能力。其實失敗正是創新科學,甚至是藝術的核心所在,通過不斷的失敗不斷的促使你前進,正因為有不斷的失敗才能進步。

2、提問的能力。好的問題才是人類最大的價值所在,問問題也是創新的驅動力,這是中國的下一代要發展的部分。中國需要普及一種能夠去質問權威的文化,有時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去質疑老師,要質疑某種權威,這樣一種質疑或者問問題的能力才能讓我們的文化有創新的基因。

3、對於未來要抱有樂觀的心態。其實真正的進步或者改革都是由樂觀的人創造的,每個技術都會帶來問題,但這些問題可能就是進步的源泉。

未來是什麼樣的呢?可能現在我們還很難相信無人駕駛汽車的運用,或者所有權轉向使用權,難以想象未來的醫學是私人定製化的醫學,或者通過一個眼鏡看到很多的虛擬現實。

但是在過去的這麼幾十年中電腦、芯片,以及智能化的設備越來越小,在20年前人們也不會想象這樣的變化發生,我們要相信那些現在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會變成現實,因為我們通過自己的技能一起協作、強強聯手,人類思考的能力加上機器人的思維能力,我們才能讓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

最後更新:2017-11-01 18:47:22

  上一篇:go 寒假科研實訓——人工智能如何一路贏到底?
  下一篇:go 6000張海洋球門票轉發就送!還有親子CS、機器人表演、3D打印、樂高玩具隨意玩、爆米花棉花糖隨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