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7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家庭作業檢查“神器”走紅引發的思考:人工智能,如何能讓教育變得更好?

打開手機對著孩子的數學口算作業掃一掃,就能知道哪些答對、哪些答錯——杭州一家科技創業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費手機軟件,上線不足月,就獲得了當地小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好評。然而,有人為其解放生產力叫好,也有人擔心其可能影響“減負”。

小學生家長“剛需”催生“網紅”APP

一款名為“愛作業”的手機軟件近日走紅杭州等地。該手機軟件主要免費幫助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家長和老師批改數學口算題。用戶可通過APP拍攝作業本,1秒後即可檢測出錯誤答案,準確率為95%。

據開發此軟件的杭州大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大拿”)介紹,“愛作業”從9月2日正式上線至今,用戶激活量已超過40萬次,日活用戶超過20萬,後台每天能接收至少50萬張作業圖。

“這樣的傳播速度,在我約20年軟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的職業生涯中從未有過。”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杭州大拿聯合創始人羅歡說,看來批改作業確實是家長和老師的“痛點”。

據了解,批改作業“機器換人”的點子最初由杭州大拿的一名員工毛禮輝提出——他是一名小學生的父親,苦惱於每天下班後還要批改孩子的口算作業——“作業本一頁一般是60題,有時100題,忙了一天,再看到密密麻麻的題目,人都懵了。”毛禮輝說。

“‘愛作業’現在的智能程度到小學3年級,我們下一個小目標是讓它小學畢業。現在是口算批改,接下來會逐步支持英語和語文教學等,比如地道口音的人工智能英語老師。”杭州大拿CEO陳明權介紹說,“愛作業”識別引擎背後用了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不斷“學習”小學生作業本來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

“不知道人工智能能否做得更細致?我們老師需要掌握學生的錯誤原因,比如哪些人是因為進位加錯的,哪些人是因為退位減錯的,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改進,提高成績。”杭州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在使用後提出了“要求”。

人工智能“碰撞”教育,是喜是憂?

“愛作業”走紅,杭州等地小學低年級的家長們和老師們都覺得頗為受益。數學特級教師、北京義格教育集團數學課程總監胡趙雲說,僅僅是判斷孩子口算題的對錯,就足以讓家長與教師們高唿“解放”,可見人工智能的威力。

“人工智能在教育實踐中最大的優勢,就是把老師從高重複度、低價值的工作任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做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等創造性的工作。”數學特級教師、杭州學軍中學副校長馮定應說,

在欣喜之餘,有一些人士也擔心,“解放”了之後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給孩子布置更多的作業,孩子的學業壓力是否會更重?

曾多年擔任中學教師的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師伍肖認為,不應忽視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老師檢查作業,是不是也可以用來幫助學生寫作業,這對孩子的自控力是一個很大挑戰。

杭州一位小學生家長許女士說,自己也有點擔心。不過,這個和工具本身無關,還是應該做好師資培訓,以及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現階段,作為孩子家長,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技術應用於教育領域。工具越稱手,人的力量更能體現,畢竟工具的作用還是取決於使用工具的人。”

未來的教育,人、機如何“共生”?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求人工智能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學習內容。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作為手段和技術,也已出現在了中小學教育中。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嗎?在教育中,人、機又該如何“共生”?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師伍肖認為,作為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未來科技,人工智能將改變未來整個的學習方式。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可能相應會要求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更多關注人的全麵發展,比如更加注重藝術教育、創造性教育等;在培養方式上更注重學生的體驗及互動方式的學習。

羅歡認為,到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本質也不會改變,好奇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最核心的。而老師的核心作用會發生變化,可能從專業的課堂教學進步到啟發式個性化輔導再進一步到學習動機激勵。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健則認為,未來教育一定是教師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的,未來也需要“人機共生”的教育——用“機器的智慧”和“人類的情感”共同去達成個體生命的豐盈和成長。

王健分析說,如果教師的教學是冰冷的,隻會傳授知識,那麼,在灌輸知識這個向度的競爭上,不管你再精細、高效,也敵不過人工智能的龐大數據和高速算法;如果教師的教育教學是有溫度的,觸摸到孩子的心靈,引導孩子成長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教師,人工智能無法替代。

來源:新華網 記者餘靖靜

本期責任編輯:俞沁

最後更新:2017-10-08 07:31:32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來替你看店?繽果盒子發布AI解決方案,無人零售進入新人工智能時代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啟動世界變革的快進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