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機器人
人工智能阿法元都進化到這種程度了,未來教師會消失嗎?
連接改變教育
去年,阿法狗(AlphaGo)代表人工智能首次在圍棋領域4-1戰勝世界冠軍李世石。日前,新一代阿法元(AlphaGo Zero)從零開始,自己參悟,100-0擊潰阿法狗。可以說這意味著機器的學習能力已經突破了人類認知局限,可以發現新知識了。將來,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本文作者李鎮西的追問,前所未有真實地擺在我們麵前。所以,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睜眼去看“真”教育。
李鎮西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成都市武侯區新教育實驗區辦公室負責人
在當今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學生坐在家裏便可以通過互聯網聽到世界上最棒教師上的最棒的課,一個人想通過駕照理論考試,他可以根據網上有關模擬試題反複模擬訓練,等等。於是有人開始質疑傳統學校中教師的作用了。
2016年3月,阿爾法圍棋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進行圍棋人機大戰,以4比1的總比分獲勝;2016年末2017年初,該程序在中國棋類網站上以“大師”(Master)為注冊帳號與中日韓數十位圍棋高手進行快棋對決,連續60局無一敗績;2017年5月,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上,它與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圍棋冠軍柯潔對戰,以3比0的總比分獲勝。
於是有人擔心,會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教師被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取代?
最近,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考慮到離開教師這個職業的數量以及為了滿足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教師的需求都在大規模增長,用機器取代教師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機器不會組織工會鬧事,機器不會生病,機器不會有壓力,機器不用付工資,而且上課出題總能 100%保證表現穩定。誰不喜歡呢?”(《人工智能對於教育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作者Graham Brown-Martin )
真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
如果把教育的功能理解為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那GrahamBrown-Martin所設想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但教育僅僅是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嗎?
這涉及到對“教育”的理解。多年片麵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帶來的方方麵麵的“功利主義”,將內涵豐富的“教育”擠壓得隻剩下兩個字:“刷題”;泛濫成災的“應試教育”使許多人認為,所謂“教育”就是“灌輸知識”,就是“傳授技能”,就是“訓練考法”,就是“死記要點”……不隻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如此。
幾十年前,“家教”這個詞是“家庭教養”的簡稱,其含義是一個人來自家庭教育的良好修養;但現在“家教”這個詞是“家庭教師”的簡稱,就是補習功課。現在如果有家長想給孩子請個“家教”,可不是說有的請個老師來對孩子進行關於做人教養方麵的教育,而是輔導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所謂“數學家教”“英語家教”等等。
從“家教”這個詞義的演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來指向人格的“教育”是怎樣淪落為赤裸裸的“刷題”的。
既然“教育”如此簡單,那對教師的要求就很單一了——隻要會熟練地解題、講題、改題就行。那隔著千裏萬裏通過網絡學習,或通過人工智能完成知識和技能的講解與訓練,當然是可以的,而且比人工效率更高。這樣一來,教師當然就麵臨被“淘汰”的可能。
但教育本身並不隻是灌輸知識和傳授技能——知識和技能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是人格的載體。那真正的“教育”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領、情感的熏陶、價值觀的引領……一句話,教育是指向人的靈魂的。
所有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是人格形成的渠道之一——雖然是極其重要的渠道。天地人、德智體、真善美……構成了教育豐富多彩的內涵。
雅思貝爾斯說:
“
教育,是關於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
事關靈魂,豈能交給沒有靈魂的網絡與機器人?
即使是教育中最理性的學科教學,也絕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教育活動。
教學,作為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它從屬於教育,或者說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盡管學科教學是向學生傳授係統知識、技能,但這無法抹煞教學過程中應有的人格引領、心靈感染、智慧啟迪等人文色彩。
教育承載著“價值”,凝聚著“精神”,體現著“人性”……豈能隻是冷冰冰的知識?我願再次強調,學科教學是為人格培養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以教學代替了教育,正是現在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有人將其概括為“教育的教學化”。
再就師生雙方的關係而言,教育也呈現出與其他職業不同的特點,這就是教育者情感投入的“主觀性”。
一位醫生在麵對病人時,在態度上當然應該真誠熱情,但對病情進入專業思考與判斷時,特別需要冷靜,需要客觀,不然會妨礙他對病情的診斷;一位科學家在進行科學實驗時,同樣需要自己和實驗對象保持距離,以嚴肅理性的態度對待實驗對象,從事科學實驗。
但教育則不然,教育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育者必須帶著思想也帶著感情盡可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換句話說,隻有當師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夠聽到對方的心跳、能夠感受對方的脈搏時,教育才能真正發生。
教育,更多的關注不是因果,不是規律,不是物性,而是價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過程,從來就不是師生之間單向的“我講你聽”“我說你練”的工程式的“機械操作”,無論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雙方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載體”,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不是人與物的關係,而是人與人的關係――準確的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或者說已經融為一個整體。
所以,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隻有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中外這兩位傑出的教育家,在談論什麼是“教育”時,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對準了“人”——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心靈世界。
這是沒有溫度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能夠達到的嗎?
如果教育僅僅是“刷題”,那麼隻擅長教學生“刷題”的教師的確麵臨存在的危機——你現在本身就不過是會刷題的“智能人工”而已,那被“人工智能”取代,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但是,如果我們理解的教育真如雅思貝爾斯所說的是“關於靈魂的教育”,如陶行知所說的“心心相印的活動”和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人學”,那麼可以自信地斷言,網聯網和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取代教師活生生的教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霍姆林斯基麵對當時蘇聯流行的所謂“當今是‘科技時代’、‘數學時代’、‘電子世紀’、‘核子世紀’”等說法,旗幟鮮明地提出,當今首先是“人的時代”、“人的世紀”!他進而預言,21世紀將是人的個性全麵和諧發展的世紀!
曆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蘇霍姆林斯基預言的英明。隻要教育的目光永遠投向“人”的心靈,那麼作為教師,我們就永遠不必擔心被“科技”所淘汰,而我們的教育必將永遠處於時代的最前沿。
最後更新:2017-10-23 18: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