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
機器人
AI時代的投資思考“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三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點擊播放
GIF/64K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AI時代的投資思考
關新 | 寬資本董事長、奇點大學投資人
科技潮流勢不可擋,我們可以將它置之不顧,亦可正麵迎接,成為科技的領袖。筆者認為掌握科技就是掌控未來,之所以選擇投資奇點大學,正是因為奇點大學傳授的知識是引導人們如何迎接科技的未來,培養運用科技改變人類麵對挑戰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為了獲取財富。早在1999年,我們就投資了當時的人工智能。 當時我們投資了一款遊覽及翻譯國外網站公司,但那時的翻譯軟件隻能達到50%的準確率。我們於是投資300萬美金與人工智能方麵的教授合作來提高翻譯的準確率。但因為當時技術的局限性及機器學習尚未出現,翻譯準確度沒有明顯的提高。
曾經人們所稱的“電子計算機”已變為當下的“電腦”,科技的力量逐步壯大,這使得人們開始感到害怕。這是因為人和機器第一次結合在一起,機器的計算能力和硬件配置提高,計算能力速度加快,直到人們可以用機器來學習和提高認知,比如我們搜索一個學者的部分講話就可以找到他之前所發表的文章。五年前,就有對政治學家或者經濟學家的言論進行分析的技術,這正是因為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類對技術新應用的了解而帶來的。筆者認為,人是不可能阻擋技術的,技術本身就是洪水勐獸。如今美國在製造人機的混合體,人機混合的時候到底什麼時候是機器、什麼時候是人,這是人們所害怕的。對此筆者也感到慚愧,因為很多公司投資的人工智能項目,實際上它不光是AI,是整個的係統,是智能還是智慧,是經驗還是算法,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把人工智能和科技的革命視作完全不可阻擋的趨勢。至於人類怎麼在運作當中對它有更好的認知,或者發揮它的作用,這就挑戰人類本身的智慧,而不是機器本身。
在投資方眼中,人工智能會帶來最主要幾個方麵的革命。
第一,生產資料的革命。過去人們關注生產資料,即人、石油、工具、土地,而現在生產資料就是數據,所以要有一個對數據的認識,數據可以改變人們的認知。筆者認為,與人工智能相比,環境的惡劣是更可怕的洪水勐獸。就二戰以後美國很多生產彈藥的公司正愁大量硝酸銨賣不出去的時候,發現硝酸銨有利於種植,於是作為肥料推廣使用,卻沒有料到二十年以後土地被化肥所汙染,如果當時有人工智能就可能提前預知這樣的結果。
第二,機器自動化。例如醫療技術的自動化,交通工具的自動化等。
第三,新的商業模式。先進的機器會產生一係列新的商業模式,筆者認為這些商業模式可以代替舊的模式,改變就業情況。美國在1900年時的農業人口是80%,到現在隻有2%, 這就是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四,機器可替代大腦。人類的智慧超乎想象,人類在未來或許能創造出代替大腦的機器,這也是許多大型科技企業所正在做的。筆者對此秉持樂觀的態度,人類在往前進步的時候要挑戰一切,今天人們擔憂人工智能的同時,又在全力研發最大的智能火箭。盡管有所顧忌,但不可否認人工智能正在創造一個新的國度,筆者認為應該把哲學、知行合一以及三生萬物與人工智能的發展結合一起,使之為我們的國家甚至全體人類服務,創造更好的未來。
如今國內人工智能的發展規模正在逐步壯大,但在隱私方麵或許做得不夠好。中國有非常大的數據、新的商業模式,還有很多致力於人工智能的研究者。AI技術應用在中國的發展前景肯定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最底層的技術會相對差一點,筆者認為今後人工智能在中國第一件事就是做好數據管理。比如美國很多AI的平台是開放的,誰來運用數據並提供更好的聯合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投資行業非常看好的。第二,中國有很多的研究機構、教授及學生,這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最近有一個美國機構,請了全世界一百位比較聰明,而且數學非常好的人來解決氣候環境的問題。在最近發明的研究結果給出了一百個人類可以利用改善氣候的措施。誰能想到第一要改變的就是冷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溫室效應。前麵3,4位是在飲食方麵,減少牛、豬、羊等動物的食用,多吃素菜也可以使環境得到很快的改變。我們的常識認為的燃煤發電才排到第37位,看來用數據來看問題的方麵正在顛覆我們的傳統認識。
筆者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有幾點想法:第一,用人工智能去推算以前不敢去算、不敢去想和不敢去推翻的東西;第二,通過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麵進行預測,例如環境,金融及糧食方麵。第三,我們還要關注人類是否能控製人工智能的一些破壞性,這也是投資者應該關注的。現在世界開始討論如何做Impact Investing, 我們中文翻成影響力或社會性投資,就是要關注回報的同時,關注造福後代的企業與技術。
(本文為關新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經本人整理,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谘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係授權
最後更新:2017-10-08 03: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