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0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AI法官即將誕生,準確率比人工高“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九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點擊播放 GIF/64K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AI法官即將誕生,準確率比人高

楊力 |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由於專業的問題,在人工智能方麵,我所關注的問題僅僅限於法學領域。所以再此我和大家做一個形而下、絕不是形而上的介紹。

首先,法律界的大數據應用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了。之前,在法院方麵做了兩次涉及到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基本的演講。這兩次演講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受眾麵非常廣。對於我們法律界而言,需要認真思考的是哪一些是人做的,哪一些是機器做的。這也是我們法律界目前在應用上所麵臨的第一個難題。第二個問題,以上海為例,在目前整個上海公檢法係統中,使用大數據最早的是公安係統,尤其是在偵查方麵。比如說過去三個月中,你手機短信的內容,我們能通過後台全麵偵查到。並且隨著一些關鍵性技術引用,這一技術已經達到這種程度,過去三年你手機中的一切信息,哪怕處於關機狀態,我們依然可以檢測出內容。這一技術最早用於偵查,但是目前用的最好、最前沿的卻是我們的法院。前不久上海法院開了一個信息化的推動會,這足以說明我們上海法院在全國信息應用當中名列前茅。

在法律中怎麼樣用大數據,怎麼樣來用人工智能的,我初步給各位做個簡要介紹。我們備了四套大綱。第一套大綱是AI係統,我們所有人工智能依賴於數據驅動,所以在整個司法鏈條上做到數據驅動最底層工作,一定要把法院、檢察院的相關數據打通,這一點非常關鍵。以監獄部門的數據為例,以前所有的數據都是由我們獄證管理部門直接管理,他們提交一個減刑假釋申請,由法院批準申請。在這個過程中,黑箱操作非常多,減刑假釋絕對是一個司法後門、腐敗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大數據,能夠做到計算在押犯人他每一天達到多少分才可以假釋。我們要做到所有的數據能夠打通使用。在數據的采集方麵,我們一方麵可以在手機上做到預案,更關鍵的要求做好基礎數據工作。同時如果沒有人帶領著,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司法數據,正逐步取代法律這一職業。另一個問題是立案谘詢,這個問題在目前法律界正用到人工智能,微軟有小冰,在中國的法院也會出現大白一號,就是集中我們全上海市300多位從事十年以上法律事務的法官,花費整整兩年半的時間,把他們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全部集中以後輸入給了大白一號。腦海中所有的法律法規、指導性案例,以及相關的標準,全部整合之後進行服務。隻要不是最尖端的疑難問題,它會解決的非常好。並且它能識別方言,這是深度的識別技術,經過兩年辦的初步學習已經能夠具備了像法官一樣的人工思考,這是具有顛覆性的。

第二套是在審判環節,審判環節是整個法律中的中心工作。

第三套是算錢、算績效,以往我們都按照統計學、辦案量,整個假期都在做大數據的建模,絕不是說辦過的案子,而是每年對於一個案件所花的精力是多少,一審中是用簡易程序和素材,二審中你到底是堅持原判還是改判?不同的類型,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我們都分的不同。這是走向司法人工智能付出的一小部分努力。一個法官一年到底判多少案子,一個法官每一年到底每年的承受極限是承受多少案件,我們都在進行測算。

第四套,模擬審判。對於人工智能,我並不是太精通。我們法律隻是形而下,看是不是能夠管用。我們中心工作之一是圍繞其中的審判工作。隻能說一個機器法官,現在還不敢稱智能法官,我們希望通過三到五年做到,讓智能法官能夠承擔我們法院的簡單案件,這是我們確定的一個目標,要落實下去的。

從去年,我們總計請了四、五百名人員,進行案例模型構建。如此巨大的成本,卻也隻能做成23個最簡單案子。但機器模型做出來之後,以客觀情況而言,它的準確率要比人判的準。每一個案件要素涉及到哪些法律法規,同時還進行類型化同案。

最後要達到的目標是文書生成,我們希望能夠化解法律中的案多人少問題。機器判斷文書和從頭到尾人來判相比,省了很多精力。我們有大白二號,來判斷機器判斷的對不對。我們做這樣一個主體,叫人工智能嗎?我也不知道,反正這麼做了。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案件,比如說假冒注冊商標量刑有兩個,一個三年以下和三年以上,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部分是三年以下。用大數據對比,每一個公民買一個假貨,如果去要求賠償的話假一賠三,這個案子非常多。有很多法律說你是職業打假,不能算,就不能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這類案情上到底怎麼來判,凡是案發量比較多的地方一定是知假買假產業非常發達的地方,這是我們在實際應用上給審判提供的參考。

大數據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做任意的截取,數據很難去完全還原原來的真實,根據自己的維護需求做了截取的話,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司法大數據的最後一個目標就是讓我們每一個接受者能夠像今天習慣去低頭看手機一樣去看大數據,這是我們初步的目標。

本文為楊力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原題為《司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沿》,經本人整理,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谘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係授權

最後更新:2017-10-08 02:33:48

  上一篇:go 司法領域人工智能之路還很漫長“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
  下一篇:go 榮耀又一款機皇:榮耀magic2,麒麟970 人工智能,充滿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