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
機器人
人工智能的內容分發,帶來的個人IP機遇
眾所周知,自媒體時代一直玩的是粉絲經濟,而粉絲經濟在洗了一波又一波之後,慢慢開始褪色。
在以前我一直認為,碎片化的時代已經不可逆轉,大家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微信、頭條、喜馬拉雅等等多個APP平台上。
眼球在哪裏,哪裏離錢就近,因此流量成了香餑餑。這種情況下以前的名人大V自帶光環,天生自帶流量優勢,長期占據著流量高地。
名人自帶流量能給平台帶來人流,自然受到各平台的政策傾向和流量支持。
平台和銀行一樣,嫌貧愛富,隻會錦上添花,從不雪中送炭,普通個人靠自媒體賺錢則變的越來越行不通,大規模的粉絲積累和變現,變的越來越難了。
然而,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目前來看,APP的使用和下載數量大幅下降,常用的隻有屈指可數的十幾個APP平台,而且還都掌控在幾家巨頭的手中。
大型平台APP開始重新形成流量池並開始分發,碎片化的時代有慢慢停止的趨勢。
事實上的APP創業已經結束,科技風口開始轉向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
今日頭條目前的估值是200億美金,這無疑得益於他的流量分發新玩法。
大平台形成流量池,再用信息流的形式分發出去,通過內容把廣告傳達給受眾,這種模式本來就是媒體該有的。
這裏麵有個關鍵就是內容,你看頭條、百度、阿裏都在大力推動用戶去創作內容,然後用你的內容把讀者吸引住,當然中間插廣告那是一定要的。
用戶的使用時長,就是價值。
這樣就變成了隻認內容不認人,起碼相比以前的名人占據流量大頭的情況要好很多。
那麼對於普通的內容創業者來說,以前的流量問題就解決了,你不用再自己去推廣,平台會有流量把你的內容分發出去,如果你做得好,自然閱讀量就會很高。
有人提到微頭條,你發一些內容,就很快有十多萬閱讀和互動。
盡管這些粉絲相當淺層,具體的價值還沒有凸顯,起碼具有IP價值,就是你的個人品牌曝光次數多了。
之後這些粉絲有沒有用,還不好說,需要一些時間和產品進化。
個人認為,之前做內容是為了吸引粉絲變現,現在做內容則是為了成名。
所以,以後的內容創業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想著立馬賺錢絕對行不通。做KOL會更可行更有價值一些。
而盈利的模式可能會,由以前的粉絲收益為主變成以企業投放為主。有沒有粉絲收益呢?當然你足夠有名,還是會有的,有名在什麼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的。
分發大潮帶來的個人IP機遇,這個需要更長時間的運營和沉澱,短期內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商業價值。
IP先生銘棟-邀請您參加【超級個人IP特訓營】
最後更新:2017-10-27 22: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