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機器人
人工智能最全解讀:誰是下一個獨角獸?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造就巨頭的時代。O2O 領域造就了美團,共享出行領域造就了滴滴,新媒體領域造就了今日頭條……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領域強勢崛起,根據艾瑞谘詢預計,2020 年全球 AI 市場規模將達到 1190 億元,年複合增速約 19.7%;同期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 91 億元,年複合增速超 50%。這個巨大的市場,很可能會造就又一個巨頭。
眼下,BAT 在這一領域已深有布局,但是諸如科大訊飛、曠世科技、優必選和碳雲智能這些 AI 創業公司亦異軍突起。那麼,誰將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終極霸主呢?要深究這個問題,還是先從 BAT 這幾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生態布局說起。
BAT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
阿裏巴巴
阿裏給外界的印象一向是高調行事,公關能力超強。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它一開始非常低調,采用了錯位營銷戰略,把人工智能統一規劃在“雲服務”內來做推廣。
以下為阿裏巴巴這些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列表:
2012 年到 2015 年上半年的這兩年多時間裏,是阿裏 AI 打基礎的幾年。阿裏通過召集人才和技術合作的方式,強化自身,但是沉澱兩年後,阿裏 AI 開始發威了。技術上,從語音識別到圖像識別,再到搭建AI底層計算平台;戰略上,從電商、支付領域延伸到阿裏非主營業務領域,比如工業、交通等方麵。
目前,阿裏 AI 技術已經落地了,以螞蟻金服為例,去年雙 11,螞蟻金服 95% 的遠程客戶服務已經由大數據智能機器人完成,同時實現了 100% 的自動語音識別。今年 3 月,螞蟻金服副總裁、首席數據科學家漆遠說,螞蟻金服已經將人工智能運用於互聯網小貸、保險、征信、資產配置、客戶服務等多個領域。
但是,總的來說,阿裏的人工智能仍主要集中在 B 端,與電商體係以及物聯網體係有著較為深入的融合,和 C 端之間的聯係相對較少。阿裏的思路是,很多時候不會自己親自來做,而是交給合作夥伴來做,阿裏更多是在背後做基礎設施。
百度
百度 AI 起步要比阿裏稍晚,但是發展的卻非常迅勐。以下為百度這些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列表:
2013 年到 2014 年,百度經過一年的準備階段,完成了人才和數據平台的搭建。此後,百度 AI 迅速地應用到無人駕駛、生活服務、O2O、金融和醫療領域,擴張十分迅勐!雖然期間遭受核心人才離職的打擊,但是李彥宏並沒有減慢百度 AI 發展的步伐。
顯然,百度 AI “一路狂奔”式的發展背後,與其自身的技術基因不無關係。很有可能,李彥宏是想利用人工智能全麵發力基礎業務、O2O 業務、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借此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反擊騰訊和阿裏。
值得關注的是,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提出“凡爾納計劃”,邀請百度尖端科學家及國內外知名科幻作家加入,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全麵合作實驗項目。無論從戰略還是思路上,目前百度都把人工智能放在了公司的首要地位,這是阿裏和騰訊都未做到的。
騰訊
一直以來,騰訊都是一家做事極為低調的公司。它很早就開始涉足人工智能,但是並沒有完全發力。以下為騰訊這些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列表:
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采取了自身研發與戰略投資齊頭並進的方式。自身研發方麵,騰訊延續以往的打法:做連接。比如騰訊小微,就是用來輔助現有的產品和業務;戰略投資方麵,騰訊主要是技術上的合作和醫療領域的布局。不難看出,相比阿裏、百度,騰訊並沒有完全發力,更多的是戰略性“占坑”。
四個有可能成為獨角獸的 AI 創業公司
說完 BAT,再來聊聊 AI 創業公司。據艾瑞谘詢發布的《2015 中國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已有近百家創業公司。而今年可能有上千家了。
曠視科技
領域:機器視覺
曠視科技是以機器視覺技術研發為核心的創業公司。在 2014 年全世界最權威的人臉識別評測係統LFW中,曠視科技以 97.27% 的超高識別率力壓 Facebook 和其他國際強手,斬獲了世界第一。
它的核心業務包括雲服務、行業解決方案和智能硬件。
雲服務目前有 FaceID 金融級互聯網人臉身份驗證、Face++ 人臉識別雲服務和 Image++ 圖像識別雲服務。
此外,曠視科技還利用圖像識別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考勤、迎賓、VIP、門禁、CRMd 等行業解決方案,目前合作的夥伴有螞蟻金服、平安銀行、中國移動等。
曠視科技還有自己的硬件產品:Megvii C1 ,一款擁有抓拍、識別、追蹤等功能的智能攝像頭。
總的來說,曠視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人臉識別技術,而且做到了世界一流。基於這項技術,再往產業鏈的上下遊延伸,讓技術落地。
科大訊飛
領域:語音識別
因為羅永浩在錘子手機發布會上的提及,科大訊飛從默默無聞走向了大眾視野。但是,它早已是一個在語音識別領域的獨角獸。今年 8 月,科大訊飛發布的 2016 年半年度報告顯示,訊飛輸入法用戶達 3.6 億,活躍用戶超過 1 億,輸入法語音用戶日覆蓋率達到 12%(同比增長 50%)。如此大的用戶數據已經超過很多互聯網巨頭公司了。
近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展示了科大訊飛將人工智能與教育、醫療、汽車、客服領域結合的成果。在醫療中,科大訊飛已經用語音來解決門診電子病曆,同時推進利用人工智能實現輔助診療。
而在汽車領域,科大訊飛的準確率也已經達到很高的標準。在寶馬汽車去年的國際測試中,科大訊飛以 86% 的準確率名列第一,而第二名隻有 74%。最近在長安汽車的測試活動中,科大訊飛已經可以達到 90% 的準確率。
優必選
領域:機器人
還記得去年春晚廣州會場 540 個機器人酷爆起舞嗎?那些阿爾法 Alpha 1S 機器人就是優必選研發和製造的。
想必在很多國人的眼裏,機器人都是歐美和日本能“玩得轉”的。然而,優必選已經成功打入海外市場,成為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今年的銷售額預計達到 1 億美元以上,並且大部分來自海外。優必選科技創始人、CEO 周劍表示,“如果不是受到產能影響,優必選的發展速度也許更快!”
優必選的核心是基於運動控製等技術實現 AI 基礎開發、生產機器人;未來將以機器人為載體,接入服務打造機器人生態。
今年 7 月,優必選完成了 B 輪 1 億美元融資,估值已經達到 10 億美元,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不論是從科技創新還是海外模式上來看,優必選科技都有望成為下一個“大疆”。
碳雲智能
領域:健康
碳雲智能和智能電視領域的微鯨科技非常類似,也是一個出生就是土豪的創業公司。
它成立於去年 10 月,短短半年之後,就獲得了近 10 億人民幣的融資,估值 60 億人民幣。主要投資方包括中源協和、騰訊及天府集團等。
這和它的創始團隊不無關係,其創始人包括華大基因董事合夥人、原華大基因 CEO 王俊。合夥人吳淳曾擔任華大股份公司首席運營官,合夥人李英睿曾任華大基因科技體係第一負責人。
碳雲智能定位是打造集生命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為一體的平台性機構。目前,碳雲智能目前已經建成了五大基礎設施:
第一,是數據采集和技術平台,生產和采集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數據;
第二,是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技術平台;
第三,是智能硬件,用於收集數據和作為產品和服務的推廣界麵;
第四,數據庫和樣本庫,用於儲存數據和樣本;
第五,為每個用戶提供個體化服務的 O2O 體係。
雖然這個公司還沒有出產品,但是從團隊和戰略布局來看,這都是衝著巨頭去的。
群雄逐鹿人工智能,誰能走到最後?
一方麵是 BAT 全力布局,另一方麵是創業公司的齊頭並進,但是互聯網諸多不堪的曆史告誡我們:行業的獨角獸隻有一個。是 BAT 還是創業公司最終能夠勝出?無論如何,一場血戰必將到來!
古人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不妨從互聯網發展的曆史來尋求答案。回顧互聯網發展的這些年,阿裏、騰訊依靠模式創新崛起,百度成於技術。但是眼下,隨著互聯網模式的日益普及,它的壁壘在逐漸降低,而且一個新的模式出來之後,是可以很快被複製的。而技術創新永遠在迭代,而且速度變得愈來愈快。
2016 年,是人工智能的元年,也是一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間節點。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要想成為行業巨頭,AI 創業公司必須既具備能夠商業化落地的互聯網模式,又能夠建立起強大的技術壁壘。
眼下,國內 AI 創業公司大多隻在某一個領域領先,看上去很難經得起 BAT 全方位的“轟炸”。而且,AI 技術的門檻非常高,高端人才團隊的搭建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一旦資本冷靜下來,可能就會陷入資金困境了。VR 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例子,上半年風口正盛時,一大批創業公司興起,但是下半年資本熱度降下來時,很多創業公司就可能麵臨死亡了。
在 BAT 的 AI 戰略中,阿裏算是比較用心的,主要做 B 端,輔助電商,而騰訊更多的是戰略投資,有點補漏的感覺。相比之下,百度對 AI 可謂是押寶,全方位地去做布局。
不過放眼過去,每一次巨大的產業和技術變革機會,都會造就新的巨頭。所以,即使麵對 BAT 般的對手,創業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仍然大有可為。下一個 10 年,誰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現在剛剛開始有跡可循。
最後更新:2017-10-08 01: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