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0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搜狐網專訪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昌理工學院校長趙作斌教授

武昌理工學院把“成功素質”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創建“三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素質學分製”,探索破解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難題,實現了高校素質教育的重大突破。

2002年,我校在全國高校首創“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經過十多年探索創新,已形成係統的理論體係和實踐模式。

2009年,我校獲得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是全國唯一獲得此獎項的民辦高校。

2010年,經國務院教育體製改革領導小組批準,我校承擔了“創新民辦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試點項目,成為全國同類院校中唯一獨立承擔此類試點項目的高校。

點擊播放 GIF/11K

搜狐網記者專訪了我們的趙作斌校長

+

Q

請你談談武昌理工學院是如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

趙作斌:我們學校自1997年創辦以來,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積極推行“專業素質教育、通適素質教育、創新素質教育”三維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麵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主要舉措有:一是組建通適素質教育學院。以思品課教師、素質導師為主幹力量,將思品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係列理論課、體育課等公共課部同學工部(處)、團委、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心理谘詢中心、素質測評中心等15個職能機構整合一起,專司全校學生的通適素質教育。二是創編特色教材、開設係列特色通適素質教育課程。學校現已組織編寫教材並開設的課程有《現代科技前沿與展望》、《成功素質培育》、《創新素質培育》、《國粹九講》、《現代漢語基礎》、《學習方法》、《科研方法》、《大學生形象塑造》等。三是推行全息育人模式,建構整體育人格局。以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為基本格局,通過製定實施辦法,學校人人有任務,處處有考核,校園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大熔爐。全息育人模式的價值追求就是創設一個無間隙時空的立體式育人格局,形成一種德育的“磁場效應”、“泡菜效應”、“熔爐效應”,不留育人死角。四是開展成功內省教育。學校確定了立誌、成功、內化、修身、創新、實踐、就業七個主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並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由素質導師引導學生通過觀點分享、頭腦風暴、討論辯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五是實施思品素質測評,有效提升學生思品素質。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7個思品素質學分,並製定了《思品素質測評辦法》,由素質導師具體實施,把大學生思品素質測評落到實處。六是開展“博覽群書”活動。學校精選了200本經典書目,自主開發了“博覽群書”測評軟件,實行上機考試,並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湧現出一批教師典型,如“全國民辦高校優秀輔導員”張靜、“全省師德先進個人”孫華遠、“10年資助120名貧困生”的喻俊、學生的“好老爹”——雙帶頭人典型教師陳洪權等。

通過係列舉措,我校學生思品素質整體提升。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有92.7%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加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參軍入伍等;湧現出一大批學生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大學生宮曉芳被授予“全國三好學生”、抗震救災大學生馬昱被授予“全國優秀青年誌願者標兵”,尊老孝親大學生張妹被譽為“大學生成長的好樣本”等,學校多次獲評“全國高校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單位”、“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高校”。

+

Q

武昌理工學院在專業素質教育中融入通適素質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後,有哪些新成果和新變化?

趙作斌:學校推行“專業素質教育、通適素質教育、創新素質教育”三維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素質教育中融入通適素質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學生培養質量大幅提高。通過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執行力、嚴謹務實、心理承受能力”等五個方麵給予高度評價;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達92%以上,2013年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居省屬高校第四名,2014年、2015年畢業生就業簽約率位居省屬高校第一名;近30%畢業生就職於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大型企事業單位;考研考公率逐年攀升;校友自主創業蔚然成風,資產過千萬的達300餘人。

近5年來, 在校學生獲得國家專利192項,獲省、部級以上各類獎項近5000項,其中創新類獎項319項;“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4項,湖北省“挑戰杯”、“創青春”大賽獎項58項;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高校算量大賽、全國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全國高校測量大賽、全國高校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大賽等專業大賽,獲得32項國家一等獎,獲獎人次和級別均在全國同類高校中遙遙領先。

+

Q

武昌理工學院所製定的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主要有哪些內容?主要亮點是什麼?在教師和學生中出現了哪些轉變?

趙作斌:在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方麵,我們緊貼市場,適應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按照成功素質教育的觀念、品德、能力、身體、心理五大素質體係的要求,培養“專業素質紮實、通適素質(思品素質、人文素質)過硬、創新素質突出”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在科學製定人才培養方案方麵,我們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奉行成功素質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實施專業素質教育、通適素質教育、創新素質教育的“三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三維”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的“開發內化創新”教學模式,遵循“全麵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精準構建核心課程模塊,強化核心課程教學,突出實踐(實驗、實習、實訓等)教學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專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領學生追求卓越,走向成功。

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體現了三大主要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構建三維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創新素質培育。通過理論研討和實踐探索,學校明確了一個人獲得成功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素質、過硬的通適素質和突出的創新素質。為使學生通過個人主觀努力能夠走向成功,學校構建了專業素質培育、通適素質培育、創新素質培育三維人才培養模式,這三維素質學分比例約為12:7:1。

專業素質培育通過設置專業必修課、選修課、若幹實踐訓練以及學科競賽等環節實現。學生通過必修課學習,可以理解與掌握專業核心知識與理論,通過選修課學習可以拓寬專業知識領域,通過實踐訓練可以掌握專業技能與工作方法。學生通過專業知識“三習”,即預習、練習、複習和“三問”,即敢問、常問、善問,通過專業技能訓練和學科競賽活動,將專業知識內化為專業素質。

通適素質培育通過知識學習、社會實踐、自我修養與踐行實現。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及學校篤行成功素質培育的需要,通過政治理論課學習與研討、形勢與政策宣講、成功素質培育、成功內省、社會實踐認知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個人思想品德自省與踐行、社會公益活動等,使學生形成社會認同的個人品德;通過語言課程學習、口頭與書麵表達訓練、博覽群書、班會、社團活動等,使學生提高個人綜合能力;通過體育鍛煉(課內與課外)、軍事訓練、體質測試等,使學生強健個人體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谘詢與輔導、集體活動等,使學生消除不健康心理,培育正能量心態。

創新素質培育可以通過創新典範引領、創新知識習得、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成果展示、創新素質測評等途徑實現,如“三問”、典型案例分析的“頭腦風暴”、基於問題的學習與研討、真題真做的實踐訓練、“成功素質展示節”活動等。

第二個亮點是將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素質教育領域。學校的專業教育不僅在於專業知識的傳授,而且重在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專業素質是在對人的潛能開發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實踐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內化為個人穩定的專業觀念、專業品格、專業能力。專業觀念是指從事專業工作的認識論和世界觀,如自然學科專業求真、人文社會學科專業求善、藝術學科專業求美的觀念,表現出來的是專業工作的價值取向。專業品格是指從事專業工作的態度與人格,如熱愛本專業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不做假賬、不製造假新聞和假產品的工作品格等。專業能力是指能夠正確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專業工作存在的問題、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任務的水平,如用較少的投入或時間完成相同的工作,能夠完成他人不能完成的工作等。

第三個亮點是創設超值素質學分,鼓勵學生拔尖創新。創新成果、特長成果、博覽群書均不設基礎素質學分,學生獲得的素質學分可等值衝抵其他素質學分。

我在此介紹一個典型案例:我校漢語言文學係對培養特色人才進行了教學改革,創造性地成立了“文學創作特色班”,進行了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及評價機製改革的研討,最終形成了目標定位創新、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模式創新、評價機製創新的完整的培養體係。

“文學創作特色班”的課程設置以培養青年作家為目標,呈現了三大特點:一是用專業核心課程奠基。每個學生對當今作家作品都有一個全麵的認識,同時激勵學生學有偏差,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和解讀;二是用非專業核心課程突出個性特長,從作家必須具備廣博的人文知識這個客觀要求出發,要求學生具備多門社會人文科學知識,充分利用選修課和自修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廣泛學習的能力;三是用多元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有課程的設置均圍繞著培養創作型人才服務,強化實踐,加重實踐課程的比例,讓學生通過實際創作過程提高創作能力。

圍繞著上述的教學改革,該係學生成果斐然。2012年,學生創作團隊出版長篇曆史小說《殺氣騰騰美國史》,獲湖北省大學生科研二等獎;2013年,學生田天出版長篇小說《眼川》,獲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6年,學生創作團隊在範文瓊老師的帶領下創作網絡大電影《措手不及》劇本,該電影於2016年3月在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公映;2017年1月6日,由範文瓊老師任第一編劇、學生創作團隊共同創作的院線大電影《我們的青春不怕疼》在全國院線公映;2017年1月,學生王婷、謝偉等8名學生創作的四本國學趣味係列長篇小說《天下第一手》、《消失的琴音》、《遊走墨林》、《時空偵探團》出版發行。

+

Q

武昌理工學院推行實習就業一體化管理有哪些顯著成果?“抓實習、促就業”和“以賽促教”中有哪些精彩故事?

趙作斌:我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實踐(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教學的過程管理,製定了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考評細則。建設有104個實驗室,開設3688個實驗項目,功能涵蓋全校各學科門類;建有穩定的校內外掛牌實習實訓基地176個,與“中國十五冶金建設有限公司”、深圳華為公司、北京慧科公司等單位建立了“產、學、研”緊密校企合作模式,雙方共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共同研究製定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大綱和成績評定標準。將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逐步納入教學計劃,使得理論課學習在校內、實踐在企業交替進行,有計劃地安排在企業實踐。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其中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全國高校工程算量軟件大賽等重要競賽中多次奪得好成績。電信0803班學生肖迪說:“剛開始,我沮喪地發現稍微好一點的企業都不要三本學生,特別是一些知名企業隻要211、985高校畢業的學生。然而電子設計大賽經驗使我鼓起勇氣,敢與重點高校優秀學子在同一個平台競爭,最後作為硬件工程師被‘步步高’錄取。在電賽獲獎的十多位同學,分別被TCL公司、北京動力源、京信通信、浙江大華等知名企業錄取。”“大三剛開始那段時間我們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考研深造還是工作,苦惱於三本院校的學生找不到好工作……學校建立的電子創新實驗室仿佛一座人生的燈塔,給滿是疑惑的我們照亮了方向。”

趙作斌校長參加軍訓閱兵儀式

+

Q

武昌理工學院設立了哪些專業化眾創空間或“雙創”示範基地?在校和畢業大學生中有哪些創新創業典型人物?取得了哪些成績和榮譽?

趙作斌:我們學校從2014年開始,先後設立了“一部兩地六室”,“一部”即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兩地”即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六室”即無人機創客實訓室、電子設計實訓室、陶藝創新實訓室、玉雕創意室、室內設計實訓室、生物製藥實訓室。創新創業基地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構建創業培訓體係、搭建創業實踐平台為載體,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近年裏我們學校湧現了許多創業成功典型人物,如2003年就讀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解礫,現在擔任紅桃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武漢互聯網產業商會會長,首批11人國家3551光穀人才計劃高端金融管理類人才之一,首批湖北最年輕的產業教授,楚天技能名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電商專委會副會長,武漢市電子商務協會副會長,並入選湖北省教育廳創新創業專家組成員,武漢市電子商務領軍人才,武漢市創業導師,武漢市青聯委員。

近幾年來,我校獲得多項榮譽,2014年被湖北省教育廳評為“湖北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和“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2015年被團中央KAB創業教育推廣辦公室授予“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榮譽稱號;2016年被教育廳授予“湖北省優秀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榮譽稱號,被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授予“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服務獎”,被團中央KAB創業教育推廣辦公室授予“2016大學生微創業行動A級協辦單位”,同時授予我校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周登江為“2016大學生微創業行動優秀個人”。

僅2015、2016兩年我們學校就累計獲得創新創業類獎項160餘項,獲得省、市創新創業扶持資金、各類大賽獎金累計60餘萬元,創新創業成功拍賣、創業項目融資累計800餘萬元,獲得“2015大學生微創業金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累計4項、人人有途科技公司獲得融資200萬元、3D打印創業項目獲得融資50萬元、女生館APP項目拍賣獲得31萬元等,學生自主創業蔚然成風,目前不少校友創業的公司資產達到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

+

Q

恩施州建始縣景陽鎮團碑村是武昌理工學院的定點扶貧村。在以“雙創”落實精準扶貧工作方麵,學校、教師、學生做了哪些具體事情?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

趙作斌:根據湖北省委、省政府精準扶貧統一部署和要求,我校對口恩施建始縣景陽鎮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學校高度重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積極推進“雙創”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為全麵整體脫貧儲備能量,讓“雙創”與“精準扶貧”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惠及於民。

我們學校成立了“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黨委主導為精準扶貧工作製定了四年規劃,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精準扶貧工作。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駐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區分類別,因地製宜,定向幫扶,確保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到人。

2016年8月,學校黨委書記塗方劍一行12人到駐點村走訪慰問並調研扶貧產業,深入到養雞專業大戶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同時走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扶貧點三裏鄉紮魚口村產業扶貧的先進經驗;在團碑村現場召開了聯席會議,與本地村民一道商議研討扶貧項目的可行性,最終確定大力發展線椒等經濟作物種植為扶貧主導產業,擴大景陽雞、黑山羊養殖規模作為村級支柱產業。

學校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多次到扶貧點深入調研工作,引導貧困戶製定脫貧計劃、精選項目、大力推進脫貧進程。2016年學校扶貧款項到位,加強了本地基礎設施建設,成立了黨員活動室,切實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2016年完成了三分之一貧困戶的脫貧任務。

學校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組織教授專家到村裏實地考察,著重扶持線椒、景陽雞、黑山羊等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發揮種植大戶、合作社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協助建立網上銷售電子商務平台。商學院電子商務特聘教授和專家桂學文、謝浩,創業中心主任周登江等人多次到村實地考察,多次帶領團碑村村民赴武漢周邊和天門市華西農商城等地,利用各種資源幫尋農副產品市場銷售商和負責人洽談並簽定銷售合同,為養殖戶牽線搭橋,為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排憂解難,解決銷路問題。2016年8月,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海容老師為當地村民開展了一次以科學發展畜牧業為主題的科技講座。崔教授用農民群眾都能聽得懂的事例講解景陽雞、黑山羊生態養殖的技術規程、發展前景等,講座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

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村到戶到人,學校黨委打好多元扶貧組合拳。扶貧工作隊積極調動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專家教授指導其創辦特色農業產業企業,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與扶貧精準對接,大力推進文化下鄉、慰問貧困戶、支教貧困區,開展了多樣化的扶貧活動。

我校自成立以來,在校長趙作斌的帶領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的學校會變得越來越好!

來源 | 搜狐網

排版 | 向澳麗

點擊播放 GIF/395K

最後更新:2017-08-25 15:29:35

  上一篇:go 玩轉十八般營銷利器,搜狐焦點助推陽光城檀悅流量暴漲17倍!
  下一篇:go 阿裏、搜狐等名企內推開啟,直通麵試!五大城市,崗位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