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艺术,两个七月消暑好去处
刚从东京出差回来,被上海的连续多日的40度高温热懵了。想起以前犯过的一个想当然式的错误,以为“七月流火”是说七月热的好似火炉,其实这个成语是说天气开始转凉了,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7月,差不多是公历的8月。
好在7月将尽,这几日如果要和朋友约会,蒸笼一样的上海城里也有两个不错的去处:一处喝下午茶,一处看展览,都是清心安神的好环境,最近都有很赞的特别活动,不过都是这个月底结束,诸君有兴趣就抓紧啊。
三宅一生下午茶
地址:Calypso地中海餐厅
之前和朋友去过几次静安嘉里中心后面的Calypso地中海餐厅,只觉得房间的挑高很高,室内阳光充沛,坐在里面人也通透起来。有一次,在创业的闺蜜想来诉诉苦,没想到在这样敞亮的环境里,思路也受到影响,开始和我商讨要怎么破局了。最近才知道原来Calypso地中海餐厅的室内设计系出名家,是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的作品。
坂茂来自地震频发地区的日本,他设计出取材自然、用料不贵、容易搭建、内部敞亮的灾后救急用房,并因此而受到建筑界的尊重。之前看到坂茂的采访,有段话印象很深:“过去与现在,建筑师一直是为特权阶层或富人设计建造能显示其权力和财富的建筑。但实际上,建筑师也同样愿意为那些因为饥荒、战争等各种灾难失去家园的人提供我们的帮助。效力于特权阶层和富人与为弱势群体和穷人提供帮助之间保持平衡非常重要。” 坂茂同那些一心想要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作品的建筑师的思路不太一样,他似乎更在意特定环境下人们的需求。
在Calypso地中海餐厅的设计上,坂茂使用了竹子肌理的天花板、槅扇,整个环境并不竭力突出设计师的风格,环境并不突兀,而是像温和的陪伴。七月,这个餐厅与三宅一生合作推出艺术下午茶,下午茶茶点与装盘设计灵感来源于三宅一生旗下品牌ISSEY MIYAKE(三宅一生)和BAO BAO ISSEYMIYAKE(一生之宝)最新系列,酒店饼房的创意团队将标志性的褶皱和几何图案投射到镜框内,与色彩明快活泼的甜品组合在一起。
我去试吃那日,三宅一生的中国团队请来两个有趣的人一起吃下午茶。设计文化研究者、作家李孟苏(下图中左边的女同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人生的美食配额有限,完美的下午茶时光更应在独具艺术气息和富有设计感的空间进行。当日获赠李孟苏的题字的新书一本,《为生活的设计,丹麦设计九堂课》,扉页题字是“给亲爱的Echo”哦,诸君不必嫉妒,我也觉得自己运气好的爆棚呢。诸君且暂等一下,我们 EchoEnjoys 得到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支持,获赠李孟苏这本新书的几本赠书,过几日的推送里聊聊这本书啊。
另一位是80后青年艺术家,人偶工作室JacooSun Studio创始人孙东旭(下图图右的女同学),她喜欢带着自己制作的小娃娃一起旅行。她说:“小时候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的时候,时常幻想有希望获得一个桌面精灵的陪伴,这样就可以偷偷将这个小精灵装进口袋带到学校,或者跟我去任何地方。”
说到旅行,我最近很是离不开三宅一生旗下的的各种褶皱设计,太方便出行了,不用费心在熨烫上。强烈推荐 三宅一生的Pleats Please系列的阔腿褶皱长裤,超百搭,而且褶皱的布局考究,穿上有臀部塑型效果,亚洲人身材不同于老外,臀形大多下坠,需要点修饰啊。
七月合作社
上海市淮海中路1818弄6号
周二至周日,上午十点至下午七点
七月合作社就在宋庆龄故居对面,是一幢漂亮的小楼,被康恒改成一个精巧的园林小世界,有些禅意。虽然从改建初期直到竣工,时常去看看,但再怎么喜欢都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因为不懂,所以怕唐突了良辰美景。
这大约和七月合作社的创始人康恒早先给我的印象太深有关,他让我对一个枯山水有了“想要去了解”的兴趣。康恒有种奇特的沉静感,他曾在日本京都学习园林设计,是在寺庙里,师从枡野俊明 —— 当代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日本的建功寺的第18代主持。康恒的设计理念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七月合作社是个很文艺又很静心的空间,诸君有兴趣一定要去看看,我很好奇你的感受。记得留言告诉我啊。
“我试着像描写成长一样描写失去;像刻画生命一样刻画衰亡。”
—许以
七月合作社正在举办一个展览“破晓”(Day Break),这是许以的第一次个展,内容以艺术家的“静物肖像”系列为主,同时结合影片 Absence(缺口)。前者致力于刻画失去和衰亡;而后者作为一个补充,则较为独特的,从女性的角度深入了这个话题。
许以介绍:
1989年出生于上海,201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艺术历史专业。第一本短片小说集《羽式关系》(2008)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出版;独立执导短片《位置》(2014)、《缺口》(2015)入围第38届纽约亚美国际电影节、第10届德国20min|max国际电影节、第11及第12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等。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将于2017年秋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电影导演硕士。
以下是我们EchoEnjoys 的老朋友菠萝妹子写的看展感受,她写的是我完全没想到过的角度,很有趣。她说写下面的感受时失眠了。不知道,同一个展览,会否也能打动你?
暗如影 亮如银
——有关许以个展《破晓》的一点感受
写这篇文章写了一半,入睡。不知道为什么,一向睡眠很好的我,当晚却失眠了。
黑夜是挣扎的,思绪并不清晰,看不进书,码不了字,也没什么情绪。
失眠不是什么情绪,失眠就是失眠,只能发呆。
但是我却在“什么都不做”的状态里,在手机Pages里写下这一句话:
“黎明何时到来?从今以后,我向往黎明。”
然后我想到西班牙诗人洛尔迦那句“苍茫的夜晚,披上了冰寒”——大概就是这个心情。
引这番铺垫的意思是,很多时候很多情境,你只有遇到、体会到同样的情境才能理解、恍然;
不然,只能是隔岸观火——有时候更糟,是误读和曲解,以及阿多诺所言的“过度诠释”——这种状态其实是我们看大多数当代艺术展览的状态。
所以,对于许以在七月合作社的这场名为《破晓》的个展,我其实是不想用太多文字去描述的。
但是呢,没忍住。因为展览真的很不错,时间和空间又微妙契合——破晓在七月的七月——所以,一定要写点什么了。
前后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午后的艳阳里;第二次是BeforeSunset。
有意思的是,两次观感完全不同,甚至看到的摄影作品的颜色也不一样。
第二次去的时候,我才知道门口那幅燃烧的百合残梗是有着“Fall”和“Dawn”两个版本。
第一次遇见的是“Fall”,明晃晃的反射之下甚至看不清画面,只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二次遇上“Dawn”,才惊觉即便是烧成灰烬,那灰烬也是有生命的。
许以的每一幅摄影,都有自己的影子。然后,我们又将自己的影子投射进去。双重的双重,有时候并不是多维,而是胶着。
胶着以及等待。
这是一场或许需要“等待”的展览,等待午后的烈阳慢慢褪去狂热,慢慢沉淀下一份属于黄昏的柔美与暧昧,而原本被遮盖的颜色与质感,则慢慢显现。
这是一场包含时间的展览,如多媒体视觉装置艺术代表人物BillViola所言:“视觉媒体的本质是时间……影像在我们之中生存着。在这一刻,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之中都有一个延展性的视觉世界……我们就是活生生的影像数据库。”
“我们就是活生生的影像数据库”——这就是许以的美学,并非伤痕美学,无意凑宏大叙事;只关乎个体成长经历的记录,那些痛——蜕变的痛;伤害的痛;体会的痛,抉择的痛。还谈不上“悲剧”层面,就是一种真实的记录;或许是很多人光鲜外表下的隐秘。
“延展性”,在许以这里就是拟物喻人的手法,象征派的美学。
而植物是广受喜爱的象征寓意承载,古今中外皆然。植物的质感是一层层揭示的,生命的结构也是需要剖开来看。有些人可能表层或某一层就适可而止,有些就是喜欢执着继续剖开下去。
比如洛尔迦(对,还是他),他写朋友冈波里奥之死,即说:“古老的声音围绕着熊健的紫罗兰的声音”;他写斗牛士朋友梅西亚斯之死,则言道:“苔藓和青草/正在用坚决的手指/拨开他髑髅的花”。
有些东西消逝,而有些东西正在生发。
没有什么东西能彻底消失,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永垂不朽。
这或许也是展览名“破晓”的蕴意。
许以自己写诗,精练、微妙又颇具美感;
她把一对向日葵钉在十字架上燃烧,然后写道:
克里斯托
克里斯托和他的连体孪生兄弟一起受刑。
他们在同一个身体里出生,
他们在同一个身体里死去。
她还将一整个陶罐的向日葵点燃,那是梵高的献祭,她写:
文森特
文森特着火了。
火焰中她还是个孩子;
但她的从前已经回不去了。
文森特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上燃烧着,
他仅仅是这么燃烧着。
挑逗花蕊、潮水滑过,其实是略显直白的。
纳西索,有拉斐尔前派的Feel(虽然艺术家本人表示图式引用的是卡拉瓦乔的灵感),葬送奥菲利亚的那条河,亦是埋葬水仙花的河。
空镜头无人,却有人的痕迹。
不明液体流淌。
纳西索,那个水仙花的少年。
“什么都不能和你相比,我的纳西索。”
艺术也是自恋的,自爱的。
以影像创作为主体,辅以摄影静帧摄影。有些东西是在“动”之中产生作用,如“钟声”,文字描述、摄影构成,还需视频不断循环播放的钟声来得有威慑力。
七月合作社Studio式的展厅客厅,《黛西》的影像在无限循环地摇摆,器官形状的能指,以及锋利刺破骸骨的屠夫挂钩,无不是殇的隐喻。那恒定又微妙的钟声,似乎让人麻醉了一份痛楚。许以在此写道:
黛西
黛西可能永远不会拥有性别。
慢一点,黛西,快没时间了。
你剩余的生命将随钟声退尽。
许以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艺术历史专业出身,赋予作品丰富的诠释空间和隐喻,让人着迷。但是,这里也形成一种悖论,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赋予了作品欲望、恐惧、欢愉、暧昧等情绪与意图,所以是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了作品。而作为瞬间定格的摄影和影像作品,它其实是悬置了现实,也即本雅明所言的“既非A也非B”的二元之间的中间地带。而艺术家的主体性如何与客观的“中间地带”交互,是在当下多媒体-网络时代着重探讨的。
但是,让我们先别那么ambitious来一番所谓的“与时俱进”,千百年来,人性、人类的情感,并没有多少变化啊,不是吗?
最后提一句,此番七月合作社推出的是许以的首次个展,同期在人民公园的MOCA艺术亭台还有《缺口》影像作品的发布。
但是,你们很快就看不到了。
“夏暑不侵”的七月合作社,绿树丛荫有山无水。水在哪里?水在作品中,水是宁芙女神,是爱欲与激情。蔓延在“七月”耀眼的阳光下。啊,真的是很适合夏天的展览呢。
但是,七月即将结束,你们也很快就看不到了。
展期:
2018.7.7-2017.8.1
后记:
我对许以的关注起于两年前,那时候她还未出道。许以一直以来都关注平权运动,做过女性主义及酷儿研究。当时找到她也是原本我和另一位小伙伴在筹备一个策展方案,后来没有被选上,所以这个方案永远只是停留于不成熟的文本。
不如藉由此机分享一下当时的策展文案(也是答应要与许以分享):
《TA说》——
策划初衷是关注当代女性的地位,定义与再定义,归位与错位。在艺术中,性别话语权伴随着自上世纪60年代席卷欧美的女权主义运动而风生水起,彼时艺术界的女性主义艺术非常激进,但也是揭开一种新的风气。而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散兵游勇式的女性叛逆者到多元理论的、综合的利益集团和审美共同体;从单纯的身体寓言和性别叙事,到多元的政治叙事和生态叙事;从革命的颠覆式反叛诉求到改革式的纠偏策略,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时至今日,女权主义艺术思维仍然是主导当代艺术创作的最活跃的动力之一。然而,我们策展团队的想法是,主题的表达,不是一种“选择”,它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如今对女性符号的消费,以密集视觉图像的攻势让人无处可逃,在当代戏谑、泛娱乐化的土壤中,性别差异的这一困窘似乎一直没有改变。因而,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建立我们的持续课题研究,从视觉化的展览,到文本的记录,再到基于打通展览与观众平台的互动而积累的“展览式调研”,我们想做的是回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去追溯女性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我们今天的处境。我们不去下定义,也不去批评或者暗讽,我们要做的只是调研、汇总、呈现,希望能启引思考。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展览这样的开放平台进行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在展览结束后能出版相关书籍或画册,收录更为详细的课题情况。而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通过“话语”实现。但是,当前社会以男权为权力中心,他们通过“话语”实现自己的权力,而担任宣传(正面或反面)和传播角色的,则以女性为主。因此,究竟是“他说”还是“她说”,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此次主题“Ta 说”的由来。
以下11位获得“宝格丽珠宝世家奢华香氛御皇系列”的同学名单:
肉肉mum
LH红豆沙
Fascia
莉莉周
布丁girl
闻香猫
秋之荼蘼
霏霏
Helinanana
NAIAD
咏咏和lynn
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并留下地址:
1、加微信 echoenjoys520
2、注明是宝格丽香水
我们会将大家组成一个群,方便彼此联系,以及后期互换各自想要的香型。
最后更新:2017-09-02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