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各县“土月饼” 叫法不同、美味各异
榆林各县的街边已经纷纷搭起了卖月饼的摊位,一年中排名第二的团圆日——中秋节进入准备阶段了。
中秋节里永恒的美食似乎唯有月饼,古城人在打月饼的同时也不忘打上一些糖棋子来馈赠亲友,而定边人更喜炉馍馍,细数榆林各地的“月饼”,各有特色。
老榆林土月饼
记得童年的中秋节,家里总是要提前备好油、面粉、红糖、花生仁、核桃仁、葡萄干等,送到小作坊定制月饼,每家人的口味偏好不同,因此月饼里的馅料也各不相同,做好后会打包成卷送给亲朋好友,大家互相品鉴。
佳县传统月饼
佳县传统月饼将炒过的芝麻 、过油的碎花生、核桃、葡萄干、瓜子仁、白糖等合成馅料包入饼里,放入枣木制的模子里用手掌压平,在月饼轻轻取下,贴在铁鏊子上,待面皮发硬后放入焦炭炉里烘烤,十多分钟即可,金黄发亮,酥脆香甜。
绥德——雪花
雪花是绥德的特产,形似月饼,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它的外表面洁白,薄且多层,人们食用时,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飞扬的雪片,纷纷落下,故名雪花。绥德制雪花的历史很长,据说在金代便开始制作,那时包的馅是单一的糖,只在老乡家中自制自食。到清代,馅子中又加入芝麻,以后逐步充实和完善,发展到今时的雪花。
定边——炉馍馍
炉馍馍在定边乃至整个榆林地区都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观面色,白里透黄,薄如书纸;掂一掂,娇小玲珑,卧于掌心;咬一口,甜腻绵软,香醇可口;嚼一嚼,蓬酥入心,回味无穷。
过去,炉馍馍仅是过年、过节才在餐桌上可见的精细食物,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炉馍馍已经作为常客走进了百姓家。
炉馍馍,只有定边人做得最地道,且只有东滩的人做得最出名。在农村,每逢丧葬、嫁娶,也叫“过事”,事主家要请来村子里的亲朋好友大摆酒席,第一顿饭一定是炉馍喝茶。乡亲品评这家人的事过好没,主要是从吃食上考量,其中,炉馍馍好不好很重要。炉馍馍好了,事就过好了,炉馍馍不好,事也就过得不怎么样。
吴堡——提糖月饼
吴堡“月饼”又称“提糖月饼”,当地人俗称“糖饼”。其形如圆月,上面图案精美,呈棕黄色,吃起来酥甜可口,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吴堡“月饼”独具风味,艺术价值与食用价值兼备,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任何一种月饼,其加工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艺术含量,要求每个月饼加工师技高、利索、缜密、富有经验。为了对其保护传承,现在吴堡月饼制作工艺已成功申报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神木——赖皮月饼
赖皮月饼是传统特色的京式月饼,由于表面呈深棕黄色,布满不规则凹坑,故名,特点:具有桂花、麻油香、松酥适口。
子洲——馃馅
“馃馅”是子洲的一种有馅的饼,用油酥面团做皮,包枣泥馅,用木模压制,成型多个之后,摆入平底炉锅内,上下文火,烤至焦黄。相传古人常用来祭祀祖先或敬供神灵,故又名“果献”。南乡民俗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个馃馅为礼,平时也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最早出名的是子洲周家碱镇的馃馅,又叫大花馃馅。“周碱馃馅香喷喷,枣馅可口千层层。” 子洲果馅的皮薄层多外表酥黄,枣馅或糖馅甜美可口,油香扑鼻。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点心不再是过年和节日的专供品了,它们的地域界限也越来越淡,被赋予的节日意义也越来越淡,小编身在榆林老城可以随时吃到各地的特色月饼。今年中秋你选择哪一种点心作为月饼过节呢?
最后更新:2017-10-08 07: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