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
期貨
布侖特原油發展曆史是怎樣的?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挪威北部以及英國等地陸續發現大型油田,1976年北海布侖特地區也開始產油,到1980年北海地區產量已經達到每天200萬桶。80年代,OPEC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到1986年,OPEC決定將價格和期貨市場掛鉤。
針對越來越大的北海原油交易,價格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在1978年推出了“原油市場價格連線”(Crude Oil Market Wire).1981年,15天的布侖特遠期合約被開發用於交易布侖特原油(Brent).1988年6月侖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成功開發了基於布侖特遠期合約的布侖特原油期貨合約。北海從此成為可以和中東、西非競爭的原油供應地。
但是布侖特原油係統在80年代中期左右達到了產油的頂峰,日均產油850,000桶,此後產量一路下滑到2008年的165,000桶左右。產量的萎縮增大了個別交易商通過大量持有頭寸影響價格的可能。例如,2000年8月美國的TOSCO公司起訴日本的Arcadia公司,指控Arcadia操縱布侖特市場價格導致原油合約價格虛高,使其蒙受損失。由於同樣原因,BP也曾遭到起訴。無論這樣的起訴是否有根據,在2000年的9月,布侖特原油確實有過一段時間的異常波動。
為克服這一缺陷,普氏能源開始考慮在布侖特價格體係中加入其它油種。但是,北海地區產量的萎縮是一個長期趨勢。在價格體係中增加油種的方式導致普氏能源在此後不得不陸續將Forties、Oseberg和Ekofisk等油種加入布侖特價格計算範圍。這種定價方式的隨意性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目前的布侖特實際是以品質較低的Forties來定價。
從市場結構來看,布侖特是一個由現貨、遠期和期貨三個層次構成的市場體係。參照其定價的有西北歐原油、地中海原油、西非原油、俄羅斯和中亞的西向原油、中東出口歐洲的原油。因此,其市場買家眾多、交易頻繁。另外,其三個層次中的各個市場間有著密切的聯係:(1)各個市場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2)期貨市場的現金結算價是以遠期市場的價格為基準的;(3)差額合約市場可以用來轉換實物、遠期、期貨之間的價差,對這些產品之間的價差風險進行管理。布侖特市場的國際化和靈活性為其標杆地位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18 01: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