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期貨
秋收未至 就多幾分耕耘
很喜歡馬雲的一段話。“10年前我更關心全世界,結果日子過得非常艱難;5年前我很關心中國的命運,我也過得很艱難;3年前我隻關心公司,我的日子開始好起來。現在我隻關心自己,卻越來越好。所以我說,關心好自己,每個人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好,這個世界會好起來。”每個人對生活“好起來”定義不同,不過不同的人說一樣的話,分量是不一樣的。
文華指數橫亙於長期均線壓力與短期均線支撐之間,逐漸走出個小平台,或多或少體現出市場當下的尷尬,在這一上一下之間,高瞻遠矚逐漸消磨殆盡,剩下習慣性的見利就跑。古話說春耕、夏鋤、秋收、冬藏,時值夏至剛過,秋收未至,多幾分耕耘未嚐不可。
近日登陸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係統會跳出對於夜盤存在是否合理的投資者調查報告。夜盤本是沒有的事,但說起發端,應該是2013年黃金、白銀破位連續三日封死跌停板,導致係列風險事件之時。筆者清楚記得,某網站某知名實盤排行榜,數個資金量過億賬戶,三日內灰飛煙滅,“穿倉”事件也不是沒有。筆者當時雖交易多年,仍錯愕不已,刻意保存了數據截圖,並時常翻閱,以示警戒。
在彼時情景下,筆者對開放夜盤多少是支持的。某些品種的風險控製,確實需要內外交易時間的聯動。隨著時間推移,出現反對聲音也很自然,特別是與外盤聯動性並不大,卻極易夜間被資金突襲,造成劇烈波動的品種。偏偏這樣的品種又多為高杠杆,風吹草動尚且驚魂,何況漲停到跌停的劇烈變化。縱然是自動止損,一旦遇行情突變,待止損出來,也恐怕隻剩下尷尬。一句輕巧的風險大就不要做了,不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與此同時,期貨公司風控體係並未及時跟上市場發展步伐。按照規定,從前隻需要控製交易所結算後的風險,如今多改為步步緊盯,盤中價格一旦出現劇烈波動,風控二話不說先動手幹掉,有時甚至連知會客戶一聲都省了。客戶若對強平不滿,一句有協議便可打發,弄得客戶不滿,回過頭投訴期貨公司。期貨公司一樣叫苦連天,誰願意沒事得罪客戶呢?
筆者的切身感受是,夜盤開始後,休閑娛樂幾乎沒有了,要麼放棄交易,免得心不在焉;要麼掐好時間,速戰速決。同時閱讀量驟減,運動量變成笑話。三十出頭,腰椎、頸椎養護提上必修日程。美好的生活,大約不該這樣吧。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28 0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