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3 返回首頁    go 期貨


業內專家:規範經營乃生存之本

  清整之下,行業熱議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

  近年來,國內監管層對於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的腳步從未停歇。麵對嚴厲的清理清整,針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方向等問題,6月23日至24日在江蘇張家港舉行的“2017中國大宗商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行業專家給出了解答。

  監管機製應長效

  持續深入的清理整頓工作對於大宗商品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市場監管不適應、行業自律缺失、誠信體係不健全等問題,阻礙了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和功能作用發揮。我國現代商品市場體係的健全與完善,亟待補齊監管短板,以便為市場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期貨證券研究室原主任廖英敏表示,因有市場需求,大宗商品市場在不斷被清理整頓下依然存在。並且在清理整頓工作下,違法違規的交易平台在被逐步清除,市場環境得到了淨化,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現貨交易市場將得到肯定和持續發展的機會。

  在廖英敏看來,脫虛向實,為實體經濟服務才是大宗市場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她希望大宗商品交易場所切實了解實體經濟的真正需求,敢於創新再造大宗市場的服務模式,行業組織要帶領市場提升規範水平,以此促進大宗市場轉型發展。

  對於大宗電子商品市場的清理整頓與發展,廖英敏提出了兩個疑問:現有的大宗市場監管體係和製度已經實施六七年了,交易場所違規現象卻屢禁不止。“國發(2011)38號”和“國辦發(2012)37號”兩個監管文件製定的一些禁止性條款是否適合商品市場?限製的交易模式是否還適應轉型升級中的實體經濟對市場的需求?大宗市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當建立監管的長效機製,才能為大宗電子商品市場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廖英敏建議,國家應探索和創新監管模式,加快研究製定和出台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體係,盡快明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監管主體,建立由政府、行業協會和商品交易場所構成的多層次監管體係。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馮耕中認為,規範經營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生存和發展之本。加強風險控製、重視資金監管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管理核心。業務模式創新、服務水平提升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動力。加強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的重要保障。

  對於監管,馮耕中提出以下建議:在政府管理方麵,要修訂現有的法律法規,明確有關業務主體合法性,完善配套製度建設,提高司法執行效率;建立聯席會議製度,多部門協作,完善現有監管體係,強化“負麵清單”管理,鼓勵創新與加強監管並重;建設在線監測平台動態監測行業運行與係統風險。馮耕中唿籲,學術界要和中國實踐相結合,企業的創新發展要遵守法律底線,承擔社會責任。

  “互聯網+大宗商品”不是簡單的電子交易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究竟該怎麼發展?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過去20年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未來20年互聯網將改變“社會的核心”,包括所有的行業、規則和思維。

  胡俞越說,消費互聯網以消費者為主體,產業互聯網以生產為主體,消費互聯網是一種眼球經濟,產業互聯網是一種價值經濟。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在所有行業中,企業、生態鏈關係和生命周期實現互聯網化。

  “互聯網+大宗商品”行動計劃將會改變大宗商品市場的商業模式和遊戲規則,導致行業重新洗牌,打造大宗商品市場的升級版,助力我國大宗商品定價能力的提高。

  胡俞越表示,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信息的良性循環和分享機製,使現貨、遠期、期貨三個價格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形成公允的“錨價格”。公允的“錨價格”是我國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關鍵。

  但胡俞越又表示,“互聯網+大宗商品”並不是簡單的進行電子化交易,而是與金融、物流乃至上下遊產業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多方企業均進行互聯網化,整合產業鏈,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整個產業鏈集合起來,將會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改變現有的大宗商品定價規則,助力我國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

  跨境大宗貿易成為發展新引擎

  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既麵臨著機遇又麵臨著挑戰,跨境大宗貿易已成為其發展的新引擎。

  馮耕中說,隨著國內眾多自貿區、保稅區的相繼成立,我國對外貿易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跨境電子交易的整體水平逐漸提升。依靠自貿區、保稅區強大的政策支持,便捷的通關服務以及周邊不斷完善的物流、倉儲等基礎設施,跨境大宗商品交易有了相對可靠的載體。

  馮耕中還表示,“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更是給予大宗商品跨境貿易極大推動。中亞以及東歐等地區在多種礦產資源方麵儲量豐富,糧食資源也潛力巨大,中國的鋼鐵、水泥等高產量大宗商品同樣也可以滿足這些地區的生產建設需求,這一供需的匹配性使得跨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有力可使,有利可圖”。

  馮耕中說,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在多要素的驅動下,創新發展空間是巨大的。但當下仍還有很多挑戰,如行業麵臨的惡劣的市場生態環境、魚龍混雜、風險事件頻發、訛詐群體的產生、法律界限不明朗,同一性質案件不同省份的法院判決相反、政府管理與政策風險(控製尺度、區域不平衡)、市場炒作導致產品價格劇烈波動、違規操作致交易商巨虧等問題容易引起係統性風險,損害了行業的整體聲譽。不過,2017年新一輪行業清理整頓,有望肅清行業的亂象。

  行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麵對這次嚴厲的清理整頓,市場上出現一種悲觀情緒。作為此次會議的主辦方,是怎樣看待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未來的發力點和發展方向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表示,沒必要對大宗市場發展抱有悲觀情緒。

  何黎明說,現代信息技術和供應鏈應用創新正在推動流通業與製造業、服務業加速走向融合,全球大宗商品的生產流通組織形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從信息平台,發展到交易平台,再發展到集交易、物流、金融和信息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平台之間的競爭,也從產品和服務轉向了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競爭。向綜合服務方向發展的結果,必將是上下遊一體化。這不僅體現在業務更加緊密上,在股權上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加強。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台能否引進生產企業、貿易商和物流園區等投資者,是未來發展中值得探索的一條道路。

  何黎明判斷,未來五到十年,我國大宗商品發展的基本格局是需求進入平穩期、產業進入調整期、企業進入轉型期。對此,他認為,在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軌道,大宗商品市場規模增速也出現了適度的回落,市場的發展不能再依靠過去的規模擴張模式。大宗商品流通業突破發展瓶頸,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效率效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旭提出了“跨界融合,協同發展,共建大宗商品平台經濟生態圈”的思路。

  關於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未來的發展方向,周旭提出一個原則,即以保護現貨為核心,增加市場影響力,公平市場進入,在現有業務優化下增長,應付市場的監管和挑戰。

  周旭指出,通過打造集開戶、交易、結算、交收、信息、融資、物流和風控為一體的倉單交易平台,可以滿足市場在時間、地點、規格、品種、交易方式上的多元化需求。以培育機構客戶為主的現貨市場,可以提供安全、高效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融資、倉儲物流及供應鏈管理,能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和交易成本。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7-14 08:50:31

  上一篇:go 廣州期貨:外盤小幅上漲 鄭糖尚有支撐
  下一篇:go 中國各類交易場所輿情監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