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期貨
商品期權交易機會實證分析
摘要
投資者隻有不斷深入了解,加強學習,才能在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遊刃有餘。
無論任何策略,都要把控製風險放在第一位
A 期權套保:保留潛在收益
國內商品期權的掛牌交易,不僅是現貨投資者的福音,也是期貨投資者規避風險的工具。商品期權上市以來,國內投資者逐漸熟悉,參與程度提高,交易量增加,持倉量上升。但是期權作為一種專業的金融衍生品,需要參與者具備更加專業的知識結構。因此,期權上市初期,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價格,這就意味著較多的投資機會。
通過觀察期權量價倉的變化,結合期權相關理論,我們認為,對於不同需求的期權參與者,期權有較大的比較優勢,也存在較多的投資機會。
傳統的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主要是現貨商通過期貨市場鎖定大宗商品買入或銷售價格,從而鎖定購入成本或銷售收益的做法。這種做法的優勢和劣勢都比較鮮明:優勢是能夠提前鎖定價格,降低商品價格變化的不確定性;劣勢是規避風險的同時,也失去了潛在的獲利機會,即價格向有利方向變化時,也不能獲得其帶來的收益。
保守主義者認為,套期保值的目的就是為了規避價格向不利方向變化的風險,而不是為了獲得潛在的收益,達到初心即可。誠然,參與套期保值的現貨商大多數都是風險厭惡者,這不代表他們不能承受風險,隻是願意承受的風險有限。因此,采用期貨套保規避了的風險,也喪失了潛在的收益。
期權的上市交易,解決了一些利用金融衍生品套保的難題,即以較小的代價,規避大部分的價格風險,同時又保留獲取潛在收益的權利。買入期權,鎖定一個按照約定價格交易的權利,這個權利具有選擇性,即有利的時候可以選擇使用,無利可圖的時候可選擇放棄該權利。
例如,5月下旬,某飼料生產商計劃在6月買入1000噸豆粕。當時豆粕價格處於下跌通道,該生產商由於資金尚未完全到位,決定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操作,心理價位在2750—2800元/噸。5月24日,豆粕期貨主力1709合約價格2710元/噸,跌破前期低點,尾盤拉升,有止跌跡象。該現貨商覺得時機合適,以2735元/噸的價格買入豆粕期貨100手,占有資金約30萬元。這樣,其鎖定進貨價格為2735元/噸,和心理價位相比,增加15—65元/噸的利潤。6月1日,豆粕期貨1709合約最低價2604元/噸,其以2620元/噸在現貨市場買進豆粕現貨,期貨上以2625元/噸的價格平倉。綜合結算,其進貨成本為2730元/噸。
還有另外一種選擇,該飼料生產商利用豆粕期權進行套保。5月24日,執行價為2750的看漲期權價格交投區間為【55.5,72.5】,其以62元/噸的價格買入100手看漲期權,支付權利金6.2萬元。這就意味著,如果豆粕價格上漲,其有權利以2750價格買入1000噸豆粕;如果豆粕價格繼續下跌,其可以選擇放棄買入權利,在現貨市場以更低的價格買入豆粕。6月1日,執行價為2750元/噸的看漲期權合約價格交投區間為【33.5,37】,其以35元/噸的價格對衝掉期權頭寸,現貨市場其以2620元/噸買進豆粕現貨,綜合結算,其進貨成本為2647元/噸。

表為期貨和期權套保對比收益情況
從本質上分析,期貨套保的是價格本身,沒有時間限製,這個不確定性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期權套保的是時間與價格共同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的不確定性越來越低。當然,期權支付的是權利金,期貨隻是繳納保證金,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性,帶來的結果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價格的波動帶來的收益比時間價值衰減少,那麼期權套保會存在一定的損失。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如果套保者能夠承受一定的風險換取潛在的收益,那麼就應該選擇期權進行套保。
B 套利機會實證分析
傳統套利主要是利用不合理的價差而進行操作的交易策略,如根據現貨價格和持有成本理論推斷期貨價格是否合理。如果期貨價格偏高可以通過買入現貨、賣出期貨合約進行套利,或者根據持有成本理論判斷不同合約之間的價差,一旦超出合理範圍就會執行相應的操作。
除此之外,期權可以根據對後市判斷的不同,進行套利操作。對未來行情的研判,一般可分為五種:大漲、小漲、盤整、小跌、大跌。對於大漲或者大跌,直接單邊操作就行。對於盤整,可以進行展期操作。針對小漲或小跌,可以進行套利。基於價格變化的途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進行套利。
以白糖期權為例。某投資者經過分析認為,白糖期貨主力合約1709價格近期會出現一波反彈,但反彈高度有限,反彈高點可能在6750—6800元/噸。

圖為買CR1709-C-6700、賣CR1709-C-6800策略損益平衡
第一種策略:該投資者買入一手標的為白糖1709合約,執行價為6700元/噸的看漲期權,支付權利金75元/噸,同時賣出一手執行價為6800元/噸的看漲期權,收入權利金37元/噸。該投資者這一套利策略,淨支出權利金38元/噸,其最大虧損就是每噸38元,最大收益是62元/噸,損益平衡點為6738元/噸。具體盈虧變化情況如上圖。
第二種策略:該投資者賣出執行價為6600元/噸的看跌期權,收取保證金62元/噸,同時賣出執行價為6500元/噸的看跌期權,支付權利金35.5元/噸。該投資者這一套利策略,淨收入權利金26.5元/噸,其最大虧損就是每噸73.5元,最大收益是26.5元/噸,損益平衡點為6573.5元/噸。具體盈虧變化情況如下圖。

圖為買CR1709-P-6500,賣CR1709-P-6600策略損益平衡
第三種策略:該投資者買入一手標的為白糖1709合約,執行價為6700元/噸的看漲期權,支付權利金75元/噸,同時賣出兩手執行價為6800的看漲期權,收入權利金37元/噸,買入一手執行價為6900元/噸的看漲期權,支付權利金18元/噸。該投資者這一套利策略,淨支出權利金20.5元/噸,其最大虧損就是每噸20.5元,最大收益是79.5元/噸,損益平衡點為6720.5元/噸和6879.5元/噸。具體盈虧變化情況如下圖。

圖為買CR1709-C-6700、賣CR1709-C-6800(2份)、買CR1709-C-6900策略損益平衡
比較三種不同的策略,各有優勢。第一種潛在的收益較高,風險較小,但是賺錢的概率一般;第二種潛在的收益較低,風險較大,但賺錢的概率較高;第三種策略潛在收益最高,風險最小,但賺錢概率最低。所以,第一種策略是中等概率賺錢,適合穩健的投資者;第二種大概率賺小錢,適合保守的投資者;第三種策略小概率賺大錢,適合激進投資者。
我們認為,期權套利機會遠比期貨機會多。套利機會和合約數量成正比,即上市掛牌交易的合約數量越多,套利機會就越多。期貨合約數量基本是固定的,一個合約的到期伴隨著新合約的誕生。期權合約隻要標的物的價格持續上漲或下跌,就會不斷有新的期權合約掛牌交易,就會出現新的套利機會。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判斷,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進行操作。不過,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策略,都要把控製風險放在第一位。
C 展期收益實證分析
期權展期收益,指在相同的執行價格下,延期期權的行權期限,從而循環獲得因隨時間消逝的那部分權利金。對於期權價值即權利金而言,其分為兩部分:時間價值和內涵價值。從根本上分析,內涵價值主要指執行價和現貨價之間的關係,時間價值指因為時間而導致未來價格變化的不確定性產生的。因為交割時間的存在,使得期權標的物的價格不斷變化,既有可能使得現貨價高於期權約定執行價格,也有可能使得現貨價低於期權約定的執行價格。唯一確定的是,隨著時間流逝,這種不確定性越來越小。當期權標的物價格變化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小,其時間價值也就越來越低。如果其標的物現貨價格保持不變或者變化很小,隨著交割日的臨近,其時間價值加速衰減。對於期權的賣方,就可以獲得這部分時間價值。對於期權的賣方來說,期權標的物的價格可能向不利於己方的方向變化。這時候,可以轉換合約,以相同的執行價格賣出下一合約。由於執行價格相同,遠月合約的期權價格必定高於近期合約的期權價格,從而獲得期權展期收益。
期權展期收益,是由於時間消逝導致期權價值衰減帶來的收益,這就要求投資者賣出期權,獲得權利金。市場普遍認為,賣出期權的風險是無限的,而收益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時期內,標的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幅度都是有限的,極端行情(連續上漲或連續下跌)出現的概率較小。這就意味著期權的賣方承受的風險也是有限的,隻是和權利金相比較大而已。
期權展期操作,就是在標的物價格振蕩過程中賺取時間期權合約的時間價值。從期權時間價值的衰減速度分析,隨著到期日的臨近,價格不確定性大幅度降低,時間價值加速衰減,對於期權的賣方更加有利。
例如,某機構投資者投研團隊在4月下旬對白糖1709合約價格走勢進行研判,認為其價格上漲和下跌的空間都不大,6700元/噸可能是其振蕩中樞,4月27日以197.5元/噸的價格賣出CR1709-P-6700合約100手,收取權利金19.75萬元,資金占用約40萬元。從4月27日到6月9日,該客戶盈虧變化情況下圖所示。

圖為期權CR1709-P-6700合約結算價與客戶盈虧變化(單位:萬元)
從白糖期貨1709合約價格分析,4月27日結算價為6627元/噸,6月9日結算價為6660元/噸。期貨結算價格,變化幅度僅有5%,期權結算價格由185降至106.5,降幅高達43.4%。我們認為,期權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時間價值快速衰減導致。隨著期權到期日的臨近,時間價值衰減將加速,賣出看跌期權收益更為可觀。
對於期權賣方來說,獲利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期權即將到期時的選擇較為關鍵,無論是虧損還是盈利,如何繼續這種策略才是最關鍵的。隨著交割日臨近,期權價值中的時間價值逐漸趨於0,期權的價格無限接近期權內在價值。此時,我們可以改變標的資產的到期時間,即展期交易,在同樣的執行價格6700元/噸,賣出新的看跌期權CR1801-P-6700合約100手,原來即將到期的看跌期權CR1709-P-6700合約對衝平倉,獲利約8萬元。此時,新賣出期權的價值的CR1801-P-6700等於時間價值和內在價值之和。由於兩個期權的執行價格都是6700元/噸,新賣出的期權剩餘期限大於已對衝的期權剩餘期限,那麼新賣出的期權價格為138.5,大於已對衝的期權價格106.5.
一般來說,標的資產的價格總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一直按照某一執行價格賣出期權,就會使得賣出的期權可能在實值期權和虛值期權之間變換。一旦出現極端快速上漲行情時,已執行價格可能就不存在了,可能導致期權展期收益策略的失敗,這也是本策略最大的潛在風險。
對於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我們認為展期操作比較適合其投資策略。首先,機構投資者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對基本麵的研究較為透徹,價格走勢預判準確率較高,可以選擇適當的執行價格。其次,抵抗風險能力較強。價格的波動性不會使投資時刻屬於盈利狀態或盈利一直增加的狀態,這就需要較強的風險抵禦能力和抗幹擾能力,機構投資者優於個人投資者。最後,作為期權的賣方,存在追加保證金的風險,這就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後盾,以免被強平。
商品期權的掛牌交易,是國內金融衍生品發展史上的裏程碑。隨著投資者的不斷成熟,其投資風險意識也不斷增強。金融投資策略也將發生重大變革,無論是投資理念還是交易手法,都會出現較大的變化。未來期權品種會不斷增加,投資策略將層出不窮,投資者隻有不斷深入了解,加強學習,才能在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遊刃有餘。
(作者單位:金石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18 01: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