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37 返回首頁    go 期貨


供給側改革推進 期貨助涉棉產業提質增效

隨著棉紗期貨的順利掛牌上市,涉棉企業的風險管理工具得以豐富。同時,涉棉產業的近期境況也再度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我國是世界產棉和用棉大國,長期以來,棉花價格波動不僅在產業內受到關注,同時,由於其連接著農業、工業兩大領域以及作為涉及“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一環,也吸引著社會各界的目光。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跟隨鄭州商品交易所調研團隊一道,對我國棉花主產地新疆進行了實地走訪。通過記者走訪了解到,作為我國棉花主產區的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區,涉棉產業整體正在悄然生變。區域內的產業經營主體也正在積極創新經營路徑,為實現棉產業整體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尋求突破。

同時,經過近年來市場“大浪淘沙”式“洗禮”後,往日“看天吃飯”的涉棉產業其風險管理意識也已普遍得到加強。作為風險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的期貨,也被包括農戶在內的產業所廣泛了解,參與程度有所提高,運用方式也已越發成熟且多樣。縱觀當下新疆棉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在規避涉棉企業經營風險,保障棉農切身利益以及推動產業整合方麵,作為工具的期貨都在其中發揮出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借”期貨之“力”方能行穩致遠

涉棉產業的特點是產業規模大,產業鏈較長,但由於受到鏈上較多環節以及棉花自身的季節周期性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棉花現貨價格波動較大且頻繁。以往,涉棉產業被視作是“看天吃飯”的典型,當棉花價格上漲時,涉棉企業往往還能獲得比較豐厚的利潤,而低穀期伴隨的則是整個產業的快速“觸底”。以往由於對期貨風險缺乏正確的認識,廣大棉農乃至涉棉企業往往對期貨市場敬而遠之,其“參與”的主要方式也隻是在每當籽棉收購時“瞄瞄”期貨價格,以期能夠收到或賣出好價。然而,經過近年來市場“大浪淘沙”式“洗禮”後,越來越多涉棉企業發現“越來越難賺錢了”。孫國慶表示,“當前現貨的風險越來越大”,一批涉棉企業也由於在認識方麵的疏忽“倒”在了“風險”麵前。因此,如不對必要的風險對衝工具加以運用,涉棉企業雖然能通過降本增效來降低在行業下行時可能麵臨的風險,但並不足以從根本上化解他們的“後顧之憂”。

一方麵,為了對經營風險進行有效管理,打破“周期”魔咒,涉棉企業不僅在布局產業鏈上下遊和加速規模化等現貨經營方麵下足了“工夫”。此外,無論是上述介紹以棉農為主的“社-企聯盟”模式,還是以龍頭企業為主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也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期貨上。另一方麵,得益於鄭商所長期以來在涉棉產業內對期貨的正麵宣傳與推廣,當前涉棉產業對期貨認知程度已普遍提高,參與期貨的意願也逐漸增強。一些當地企業甚至風趣地把期貨形容成了繼現貨後涉棉企業在經營銷售中的“另一條腿”,其參與期貨的深度“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涉棉企業利用基差進行的“點價”交易模式。今年以來,這種“點價”交易的方式在貿易商、中間商及用棉企業中逐漸“流行”了起來,可以說買賣雙方已逐漸“喜歡”上了這種交易模式。通過“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這一模式來確定的現貨價格,買方往往能夠獲得低於市場的現貨價格,而對於賣方來說,通過“點價”,企業不僅能夠對利潤進行“鎖定”,同時也能有效加快其庫存的周轉。分析人士指出,通過期貨基差“點價”的方式來進行交易,不僅可以規避期貨套保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同時由於這種貿易模式的價格較為公開、透明,在保證賣方利潤的前提下,給予了買方更靈活的定價權,未來將會越來越被市場所采納。

金石期貨詹靜麗表示,通過金石期貨的觀察,當前新疆涉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確實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涉棉企業通過參與期貨市場穩定經營預期已成為常規手段。詹靜麗進一步指出,新疆涉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呈現出“期貨與現貨互動”、“場內與場外互動”、“線上線下互動”、“疆內與疆外互聯”四個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識和運用已相當到位,但由於人才、團隊、認識的不足,仍有部分企業還未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但總的來看,多數企業已能夠正確把握現貨與期貨之間的關係。作為多年來一直注重“深耕”涉棉產業的金石期貨,該機構指出,通過期貨、點價等現代交易模式融入市場是涉棉企業規避市場風險的有效途徑。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鄭商所將進一步完善涉棉期貨的市場建設,促進期貨工具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一是抓住新疆棉花期貨交割庫啟動契機,做好新疆棉花期貨市場培育和宣傳工作,提升對產業客戶的市場服務質量。二是深化“保險+期貨”試點,擴大試點範圍和規模,加大期貨市場扶貧支農力度。目前,隨著棉紗期貨的上市,鄭商所也將在建設全球紡織品定價中心再進一步。

分析人士指出,對於實體企業來說,期貨不僅是風險管理的工具的一種,同時相對於現貨來說,期貨也是現貨企業銷售的另一片“藍海”。當前科學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已是棉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參與期貨則將有望使整個行業能夠擺脫周期的困擾,從而使產業能真正地行穩致遠。

創新經營模式正“生根發芽”

從烏魯木齊直至伊犁,當前,天山北麓,一望無際的廣袤棉田內高度整齊劃一的棉株以及其下縱橫密布的滴灌帶,在條狀的種植區塊上構成了一道道綠色的彩帶,引人駐足。往日,田間地頭,棉農們搶抓農時,漫灌施肥的情景如今在北疆已不多見。當前新疆涉棉產業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地廣人稀是新疆涉棉產業發展連片種植乃至規模經營,以實現涉棉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得天獨厚條件。據介紹,得益於土地流轉製度在新疆的成功實踐,農業自動化和機械化程度普遍得以提高,多種創新經營模式在此背景下正在新疆生根發芽。

位於塔城地區的沙灣聚力機采棉社企聯盟采用的“社-企合作”模式,就是近年來在開展規模和聯動發展方麵比較成功的經營模式。據該聯盟理事長扈宏偉介紹,顧名思義“社-企聯盟”就是由企業牽頭,合作社和農戶共同參與,打造的一個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機械化采收的經營模式,使農業合作社與企業抱團發展。通過發揮聯盟內種植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以及涉農企業在土地、裝備、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麵的優勢,從生產端的農產品標準入手,按照商品棉所需標準生產,由合作社按照整地、選種、播種、田管、采摘、銷售“六統一”的模式組織生產經營基本實現了節本、提質、增效的目標。

扈宏偉表示,發展“社-企聯盟”是做大做強合作社,既是地方應對市場競爭的現實選擇,也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的內在要求。通過培育現代化農民對進一步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同樣也具有一定的先導作用。相信隨著“社-企聯盟”的不斷壯大,聚力也將實現“生產中國好棉花,趕超美澳國際棉”的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社-企聯盟”這一發展模式對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動農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乃至對延伸涉棉產業鏈條,拓寬棉農生產經營的增值空間,提高棉農收入,均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相較之下,以中棉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則主要以龍頭企業為中心,通過打通上下遊鏈條,形成從耕、種、管、收、加、銷等各個環節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服務體係。據中棉集團孫國慶介紹,長期以來,該集團始終重視新疆在資源基地方麵的建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棉農隻需低價租賃土地,即可入股,中棉集團為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提供優良品種、高新技術,加強棉花的管理,提高棉花的單產,年底棉農還可參與分紅。通過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企業產品的質量,增加了棉農的收入,同時,使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賣個好價格,紡織企業也喜歡用我們的棉花。通過這一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的探索,相信將為新疆涉棉產業的發展方向產生積極作用。

作為服務國計民生和涉及產業人口過億的產業,如今涉棉產業正在進入改革攻堅的關鍵期,然而現實問題依然不容忽視。出於扭轉不利局麵的目的,使涉棉產業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以涉棉產業相關環節、優勢單位抱團聯動的發展方向成為產業內的一致共識。據了解,采用類似聚力以棉農為主的“社-企合作”模式的主體在新疆已有不少。同時,由於新疆涉棉企業規模化經營的不斷深化,如中棉集團類似的龍頭企業也在積極推廣如“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經營模式。相信今後隨著這些模式的逐漸推廣,新疆涉棉產業鏈將能在提質增效之路上越走越遠。

新疆棉產業麵臨的現實困境

8月的新疆,天山南北,瓜果飄香,豐收在望,棉花也已全麵進入了結桃、吐絮的關鍵期。放眼望去,隻見連片的棉田裏濃綠旺盛,形似核桃大小的棉桃綴滿枝頭,長勢喜人。據中儲棉花信息中心李君介紹,由於氣候條件方麵的原因,新疆棉農普遍反映今年產量高於去年,如無意外,產量可能是自2010年以來最樂觀的一年,豐收也基本成定局。眾所周知,新疆的自然條件十分符合棉花喜光、耐旱的生長特性,近年來新疆已逐漸成為我國棉花作物的主產區。2016/2017年度,新疆棉花產量約410萬噸,占全國的比重超過80%。

棉花是國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軍用物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產棉和用棉大國,我國棉花的進口和出口均位列世界第一。涉棉產業的上下遊產業鏈涉及種植、加工、貿易、紡織以及終端消費等環節,涉及產業人員過億。因而,涉棉產業能否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已不單單隻是簡單意義上的農業問題,其對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近年來,涉棉產業的發展卻並非“一帆風順”。據了解,近兩年來,涉棉產業在供需方麵的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一方麵,當前我國的紡織企業已步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對高品質棉花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麵,當前國內大量種植的普通棉,在一些關鍵性指標上與進口棉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上述矛盾造成的供需錯配問題在棉產業內較為突出,也使涉棉產業陷入了“成本高農民不願種棉、價格高紡織企業用不起棉、品質差紡織企業不願用棉”的現實困境,加之進口棉的衝擊,棉農增收和涉棉產業的發展正麵臨極大挑戰。

據產業內人士介紹,新疆的涉棉產業受到產業內“大氣候”的影響。一方麵,庫存高企造成了棉花價格的下跌,另一方麵,有效供給不足造成了供需結構性矛盾。同時,新疆涉棉產業的發展也麵臨著區域“小氣候”的影響。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麻公司負責人介紹,就機械化程度而言,2016年兵團機采棉麵積達650萬畝,棉花機采率72.9%。但從地方植棉情況來看,特別是以地方植棉為主的南疆,由於土地集約程度較差,棉花采摘的機械化程度仍然偏低。因此,生產規模偏小、生產單元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等因素,仍是製約先進的植棉技術在新疆應用的主要障礙。此外,由於棉花在成本方麵的攀高,近年來經營效益也普遍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新疆涉棉產業形成了提質增效激發內生動力的迫切要求。本報實習記者 黎旅嘉

最後更新:2017-08-21 12:12:06

  上一篇:go 期貨高手交易論壇進距離觀察天才操盤手
  下一篇:go 上期所對一位投資者采取限製開倉監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