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期貨
大商所農業品部負責人:進一步優化大豆合約規則
在8月11日於哈爾濱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大豆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大豆產業可持續發展高端論壇”上,大商所農業品事業部負責人表示,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大豆期貨市場將迎來發展的曆史機遇。大商所將根據現貨市場變化,創新優化合約和規則製度,完善交割布局,進一步提升大豆期貨服務產業的能力。
據介紹,近年來,大商所以大豆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客戶結構不斷優化。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商所農產品期貨成交量3.13億手,成交額9.9萬億元,分別占大商所總成交量和成交額的58.67%和44.67%;累計交割量118.5萬噸,同比增長40%。截至今年6月底,大商所農產品交割倉庫數量較去年增加15個,分布在16個省(市、區)。從參與客戶數量的變化看,今年前7個月,參與大商所農產品期貨交易的法人客戶數同比增長28.91%,其中有風險管理需求的產業客戶和提供流動性的機構客戶均衡增加。同時,黃大豆1號期貨市場功能進一步顯現。自2014年國家大豆臨儲製度改革至今,黃大豆1號品種期現價格相關性約0.7,價格發現功能發揮穩定。
近年來,大商所根據現貨市場貿易形勢變化,調整了黃大豆1號合約的交割倉庫布局,使之覆蓋東北主產區,為產業客戶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據了解,1993年大豆期貨上市以來,交割倉庫一直設在大連。大連曾是國產大豆貿易中心和重要消費地,合理的交割倉庫設置為大豆期貨功能發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隨著消費格局和貿易流向的變化,大連的消費和貿易地位下降。特別是隨著大豆消費結構的變化,東北大豆在大連中轉貿易的數量大幅下降,流通路徑改變削弱了大連作為東北大豆主要中轉和集散地的地位。
為順應現貨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風險管理需求,大商所於2012年開始著手研究在東北地區增設交割倉庫。2013年2月,大商所在充分調研黑龍江大豆主產區倉儲條件的基礎上,首次在黑龍江設立交割倉庫;2015年年底又在吉林敦化設立交割倉庫,將黃大豆1號交割區域擴展至吉林省,同時增加黑龍江海倫為交割地點;2017年2月又在內蒙古唿倫貝爾設立交割倉庫。至此,黃大豆1號期貨在東北主產區共設有8家指定交割倉庫,實現了交割區域對東北三省一區的全覆蓋。
上述大商所農業品事業部負責人介紹,自黃大豆1號期貨在東北主產區設立交割庫以來,產區交割穩定,交割量占比逐年增加。
統計顯示,自2013年在黑龍江設庫以來,主產區倉單注冊量累計6.83萬手,占該品種倉單注冊總量的52.98%;交割量累計2.26萬手,占黃大豆1號期貨交割總量的33.56%。今年1—7月,黃大豆1號主產區交割量占比33.85%,較去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
在進口大豆貿易和消費仍占較大比重、國產大豆迎來發展新機遇的背景下,為滿足產業風險管理需求,大商所一方麵努力促進黃大豆2號合約活躍,另一方麵,進一步完善黃大豆1號交割布局,研究論證食用大豆方向的合約和規則調整,構建完整的大豆品種體係,不斷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在黃大豆1號合約的優化上,該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麵積和產量將進一步增加,產區交割需求將隨之提升。大商所將繼續完善產區交割倉庫布局,進一步提升黃大豆1號期貨市場服務範圍,提高產業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產區交割需求。
目前,國產大豆用於食用及食品加工的比例逐年提升。據統計,2015年國產大豆消費總量為1370萬噸,其中用於壓榨的國產大豆僅為230萬噸,用於食用及食品加工的國產大豆達到1140萬噸,占總消費量的82.21%。下一步,大商所將結合近年來現貨市場的變化,與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開展調研和課題合作,全麵了解國產大豆在食用及食品加工領域的使用情況,包括各類食品豆消費量、質量要求等,研究論證調整黃大豆1號合約交割質量標準的可行性。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8-14 09: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