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9 返回首頁    go 期貨


期貨公司多手段大格局“掐尖兒”

  新業務不斷增加,期貨專業化人才青黃不接

  當前,商品期權實現穩起步,原油期貨上市腳步臨近,期貨投資模式日益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誰擁有內功深厚的各類人才,誰就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然而,培養周期長、人才流動率高是期貨行業一直麵臨的難題。隨著新業務的逐漸深入,專業化核心人才缺位現象困擾著越來越多的期貨公司。

  全行業流動性居高

  “目前,風險管理公司麵臨兩個普遍性問題,一個是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另外一個是人才相對匱乏。特別是隨著風險管理業務的進一步深入、商品期權做市的逐漸展開以及未來原油期貨的上市,公司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永安資本總經理劉勝喜說。

  在劉勝喜看來,造成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整個期貨行業人員流動性較高。“當然,不同地區人才流動性也有所差異。上海地區流動性強,浙江地區人員流動相對不大。”二是新業務不斷增多,對人才專業能力的要求又上了一個台階。“比如期權做市這項業務,在國內懂的人不多,從國外引入也比較困難,期權團隊基本都要公司自己培養。”

  期貨行業人才流動性到底有多高?“2016年期貨行業人才流動率為17.9%,僅次於信托和基金,在金融行業內處於中位偏高。”日前在第十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國際韋萊韜悅中國區獎酬業務總經理、首席顧問沈恬如是說。

  人才流動性大的一個原因是薪酬激勵不足。沈恬表示,2016年期貨行業總固定薪酬漲幅和總現金薪酬漲幅在金融行業均處於中位偏低,並且2017年預期調薪率均偏低,不利於留住優秀人才。薪酬結構上,期貨行業平均薪酬固浮比為64∶36,浮動薪酬占比較低,也不足以有效驅動業績。

  記者了解到,除了在不同期貨公司之間流動,跡象顯示這些期貨專業人才流向還集中在兩點:一是流向私募,這是長期困擾期貨行業的一個問題。二是流向場外。據了解,近幾年來,國內湧現出不少大宗商品交易場所、場外交易清算平台,其高層、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各部分一線業務人員,有不少都是從期貨行業出來的。

  專業化人才青黃不接

  物以稀為貴,無論期貨公司還是投資公司,有實操經驗的期權人才都是各家爭搶的“香餑餑”。“期權做市是一項新業務,國內懂行的人非常少。不少期貨公司從華爾街和台灣引進團隊,繼而搭建係統,培養屬於自己的團隊。很多做市商的核心成員都是在台灣或國外具有實操經驗的交易員。”某做市商團隊高管告訴期貨日報記者。

  此外,原油期貨推出的腳步越來越近。業內人士表示,在國際市場上發展成熟的原油期貨,在我國資本市場上還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首先體現在專業化人才上,備戰原油期貨,第一步是培養和搭建人才體係。

  “目前我們遇到的較為普遍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市場上專業人才的匱乏。”南華資本負責人李北新表示,我們需要的是既懂現貨又懂期貨的專業人才。從公司自身培養的情況看,期貨公司員工隻懂期貨不懂現貨,而現貨企業的員工對期貨又知之甚少,現貨與期貨之間存在某種脫節。風險管理公司高端專業人才缺位現象一直存在。

  李北新進一步表示,目前很多期貨公司都在自己培養人才。但是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這些人獨當一麵,還需要一個較長的培養周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期貨公司自己培養人才在通用能力、業務技能和管理知識等方麵均取了得不錯的效果。”

  多手段、大格局挖掘“千裏馬”

  為培養和獲得期貨高素質人才,在人才儲備上謀得先機,期貨公司一方麵形成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培訓體係。另一方麵,在外部人才培育和招募上也想著法兒“掐尖兒”。

  事實上,早在2008年,中期協就製定了《中國期貨業人才發展戰略規劃》,提出重點培養創新人才、國際化人才和期貨後備人才等。中期協和各期交所、期貨公司等一直都在做期貨人才培養工作。近年來,國內多家期貨公司聯合各大高校以“產學研”為主開展了儲備人才培養。

  記者了解到,華泰期貨與暨南大學商學院聯合舉辦的“走進高校”期貨培訓及第七屆“華泰期貨杯”6月2日圓滿落幕。據介紹,本次活動包括理論培訓和模擬盤比賽兩部分。通過活動,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比賽當中,幫助實現了學校育人和企業實踐的對接。

  華泰期貨總裁助理溫俊傑說,希望憑借此次大賽,為公司吸引和儲備更多的人才,也能將人才輸送到各行各業中,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出貢獻。

  當然,期貨公司對人才的培養不僅僅局限在“產學研”項目。據了解,華信期貨日前開展了“雛鷹計劃”校園招聘,通過“優勢劣汰”“優中選優”“群星閃耀”三個環節,分步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培養和篩選,目標是在2018年年底培養出一批公司的中層業務骨幹或營銷主管型骨幹,並實行全行業絕對競爭優勢的薪酬待遇。

  近期,南華期貨與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合作,發起成立“南華西湖國際人才發展專項基金”,也吸引了不少眼球。據介紹,這是國內金融行業目前唯一的人才發展基金。南華期貨相關負責人稱,專項基金將助力我國證券、期貨等金融行業人員開展多種交流研修活動,包括國內與國外的培訓研修與認證、頂崗與實踐、研究與開發、引進與應用等。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18 01:24:40

  上一篇:go 白糖、豆粕期權異同解讀係列之二
  下一篇:go 期待成為合格的“準交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