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期貨
體悟金融市場的“煉金”之路
投機交易是一個孤獨的職業,我們每天都會麵臨著市場中起起落落、輸輸贏贏的結果,由此帶來的心理、心態上的跌宕起伏在所難免。強大的內心世界怎麼來?肯定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看多了、盈虧次數多了、交易時間長了,麵對意外事件,你的心理波動就會小很多,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在我看來,強大和麻木很多情況下隻有一牆之隔。
高曉鬆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生不是一個故事,人生是一個事故”。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平淡的,事故發生的次數不會太多,相對偶然。而對一個市場交易員來說,幾乎每一天都可能發生事故,甚至一天之內都有可能發生好幾次。剛剛還是陽光燦爛,轉瞬間就陰雲密布。所以,金融投機確實是一個很刺激的工作,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很精彩的工作。
我做了20多年交易,過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你可能覺得這很沒有意思,也可能覺得這很有意思。對我來說,無論有沒有意思,都會這樣繼續下去。
回頭看來,像我這樣天性散漫,不太喜歡受約束的個性,其實並不適合做股票、期貨投機這一行。不過,世界上的事情總有兩麵性,正是因為這種性格和市場交易衝突巨大,我經曆的事故就比一般人曲折,體會到的痛苦和沮喪更大一些,因此不得不對投資和人生比別人要多一些思考,也就多了一些感悟。
十多年前,我寫了一本《十年一夢》,算是對自己投資人生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或者交代。又過了這麼多年,難免又發生了很多故事或者說事故,我想還是得給自己一個說法,所以有了寫這本書的衝動。
那本書講故事多一些,而這本書更多的是我對投機交易的思考和總結,所以讀起來不會太輕鬆、太有趣。
我思故我在
西方哲學從古代到近代的演化,大多數哲學家認為是從本體論走向認識論的過程。本體論是古代哲學的根本課題,它要解決的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麵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因和原理。
一般說來,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是從本體論到認識論這個過程中的分水嶺。
康德認為,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本身,我們的感性或理性認識能力圍繞著事物展開。實際上人們如何認識事物呢?康德認為事物在進入我們的認識領域時就被我們的認識能力進行了建構,比如說時空概念就是人頭腦中本來就有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在時空之中,就像我們的頭腦中帶了一副時空的眼鏡,所以事物呈現什麼樣子是受我們頭腦中有什麼認識框架所決定的。
康德哲學對我的投資生涯影響很大。
在沒有接受康德哲學以前,我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尋找到市場價格運動背後的規律,隻要你找到了市場運動的規律,賺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沒有在市場交易中賺到錢,肯定是別人發現了規律,而你沒有發現。所以,你在投資市場努力的方向很明確,尋找到打開市場運動奧秘的鑰匙。
2000年前後,正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強烈啟發,我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路。因為在康德看來,我們隻能認識世界的現象,世界的本質不可知,甚至世界背後根本就沒有本質。知識是主體通過理知、概念主動構建和創造的。所以,康德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的思想。
如果這個思想是合理的,那麼,我原來投資思維的模式就是錯誤的,麵對不確定性、混沌的市場,我永遠不可能尋求到市場運動背後的規律,我必須自己創立一套觀察市場、理解市場的理論,通過“人為市場立法”,才能給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依據。
正是在康德哲學的引導下,我才走上了構建自身投資哲學和交易體係的道路,提出了自己的投資哲學——投資的理論、模型、假設決定市場觀察和操作。
哲學確實是觀察世界的角度學,角度一變,世界就變了。我對市場交易的認識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不可能找到百戰百勝、完美的市場交易理論,必須放棄尋找“投資聖杯”的努力。二是意識到在市場中我們確實很渺小,我們就是井底之蛙,就是摸象的瞎子,我們看到的天,我們摸到的感覺就是真實的世界和市場。隻能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投資標準,確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活動。
多則惑,少則得
既然我提出了投資的理論、模型、假設決定市場觀察和操作,那麼,在金融市場要投資成功,我們選擇自己的投資理論就變得至關重要。
但是,市場中有各門各派的投資理論、技術,為了更好地觀察市場、理解市場,提高我們交易的質量,應該怎麼做才是最聰明的呢?
兼收並蓄,綜合各派理論的優點,從多個角度、多個思路分析、把握市場運動,似乎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麵地理解市場走勢,為我們的交易決策提供更加可靠、準確的依據。
然後,當我嚐試這樣一種思路理解、操作時,我立刻發現了極為尷尬的情況。麵對同一個市場,麵對同一個市場價格,不同的理論、技術會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有的看漲,有的看跌,理論之間相互衝突矛盾,我一下子跌入了混亂的深淵,在市場交易中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境地。
顯然,此路不通。打個比方,可能我們更容易理解:比如做一道菜,每一樣食材本身都很好,但當你把牛肉、羊肉、帶魚、豆腐、黃瓜等東西全部都煮在一起,絕對就不好吃了。每一樣食材分開做一道菜,幹幹淨淨、明明白白,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
實踐和邏輯都給了我明確的方向和答案,我不能試圖打造全天候作戰係統,隻能選擇一套理論、技術作為我交易的根據,“多則惑,少則得”。
但是,人性追求完美的期望是那麼強大,我立刻感覺到任何理論都隻能解釋市場的部分運動,大多數情況它都無能為力。市場每天都在波動,而且有時候波動幅度巨大。但是,如果我想要長期投資成功,隻要我的理論、模型、係統沒有信號,很多時候我就什麼也不能幹,隻能坐在電腦屏幕前無奈地看著市場行情起起落落。
還有一點也令人沮喪,即使我隻選擇、信奉一套理論工具,也有巨大的遺憾。我在接受它的優點的同時,必須同時承受它的缺點。想明白了這一點,我的內心也就釋然了。單純的眼睛看到的是單純的世界,複雜的眼睛看到的是混亂的世界。與其在市場交易中像個無頭蒼蠅那樣瞎做,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得不到,還不如相信一套簡單的理論工具,看不懂的不做,隻做自己能夠把握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而言,有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我覺得增加一個字更好,“哀莫大於心不死”。
當我意識到了這一點,原來心存僥幸、不願止損、不願強製性風險管理的心理障礙就慢慢消解了。
所謂的交易境界,指的是投機者在洞悉了技術層麵的局限性以後,有了自己的投資哲學和思想體係,通過構建相對合理的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方法,在交易世界放棄完美,進退有序,淡定從容的心境。所以,交易績效的穩定,並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放棄的學問。
(本文節選自《澄明之境》)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0-20 08: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