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期貨
自我控製後效:高自控的誤區
冬天來了,很多姑娘開始鬆了一口氣,因為她們一年中可能有大半的時間在與脂肪做著艱苦鬥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覺得自己胖了,於是連著幾天高度克製自己隻吃蔬菜,漸漸難以承受,突然有一天無法抑製地大吃起來,最後幹脆放棄減肥,結果比以前更胖了。
在接觸的來訪者之中,筆者發現,進食障礙是較為高發的一種心理障礙,據統計18—24歲女性患病概率為4.5%。進食障礙可分為厭食症與暴食症。厭食症以病態的減重行為為特征,且有著嚴重的危險性,死亡率達到正常比例的12倍。通常初診病人體重低於標準體重的25%—30%。患者使用嚴格的熱量攝入與體重監控行為,而大約有一半的患者在後期有暴食行為,因為嚴格的熱量控製帶來了對於食物的強迫性關注,開始吃原本禁止自己去吃的食物,然後開始狂吃能夠得到的任何食品,同時伴隨出現抑鬱症狀。
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過度壓抑自己,最後會爆發出可怕的結果?人人都在追求自控力,覺得那是成功的標配,市麵上無數的暢銷書告訴我們,缺乏自控隻會變成一個放任自流的失敗者,要如何與自己為敵,提升自控。可是我們的身體是一台極為精密的“儀器”,很多時候,它內部有設定的平衡點。以體重為例,偏離身體的設定點之後,會啟動對抗機製,讓饑餓感變得難以忍受,用強大的自控來限製食物攝入會導致自我消耗,心理能量迅速耗散,最終導致無法抑製的爆發。
自我控製後效
自我控製屬於自我執行功能的一種,該功能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耗費某種心理能量,如同肌肉運動需要身體能量一樣。我們控製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如肌肉力量會耗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得以恢複。而任何壓抑自身的情感、行為方式、思維過程都會消耗自我控製能量。個體在經曆努力自控之後,接下來的自我控製力量會顯著下降,這種效應被稱作“自我控製後效”,分為情緒調節、思維控製、抑製衝動、應對壓力四種控製後效。從一種情緒調節為另一種狀態是消耗自製力的,如從憤怒調整為平靜。同樣,控製自己的想法,抑製自己的衝動,應對壓力性情景或事件,都需要自我控製資源,會耗費我們的心理能量。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者被分為兩組,要求解答一道數學題。一組寫下自己的想法,另一組在答題的時候被要求避免去想一隻白熊。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荒謬的設定,白熊和數學題相差太遠,似乎很容易完成,但是隨後觀看喜劇電影的時候,要求被試不要作出開心的表情。研究表明,那些被要求不能想一隻白熊的被試很難抑製自己的情緒表現,因為他們的控製力量已經被耗散了。
對投資的影響
金融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中的“金字塔”塔尖,有一本期貨書籍叫《十年一夢》,這本書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獨自徘徊在天堂與地獄之間》,這個名字生動詮釋了每一位投資者在高壓力、高情緒起伏的市場中的心境。在期貨市場中,我們是在和自己而不是和市場較量,一個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比他擁有的預測技術要重要得多。這也是一個遍地黃金和機會的市場,很多投資者恨不得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地參與其中,生怕錯過一個機會。有的投資者過度苛求自己,對自己的交易行為高度限製,對於勝負看得過於重要,弄得自己非常緊張。正因為期貨投資行情活躍,才更需要時刻保持理智與平和。交易需要大量的心理能量來抑製情緒,調節思維,集中全力,正如每一次出拳之後,要收回手臂,等待機會,才能在下一次打出拳時一擊即中。如果一直漫無目的地隨意揮舞,力量用盡,拳風綿軟,就很難有勝算了。同時,我們如果對於每一場比賽都過於看重,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進行應對和調整。如果投資者總是用一種攻擊性很強的方式,頻繁長期操作,必然有一天會筋疲力盡而出現大錯。
這種長期高內耗活動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越是內耗,表現越是不佳,情緒越是低落,對自己的表現越是不滿意,接著很快會發現又陷入新的內耗中。在每一個交易的階段,如果懂得珍惜自己的能量,放輕鬆,將精力放在很有把握非做不可的交易上,那麼業績可能會出現極大的提升;在交易階段結束後,交易員至少應該給自己放一個假,適當遠離市場。因為等待也是一種哲學,投資中最高的境界,就是知道何時應該穩坐釣魚台,閑看花開花落,等待內心的滋養變得豐盛,等待能量的再次積蓄。
(作者單位:華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1-29 08: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