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8 返回首頁    go 期貨


侃侃交易

  不要對行情有過多期待

  最近行情走勢很“暴躁”。如果一個交易員采用的是趨勢跟蹤的交易手法,在這種行情下,基本上無論跟蹤什麼周期,都得經曆一些考驗。

  跟一個朋友交流,他說在最近的行情中悟出一個道理:永遠不要對行情有過多期待。因為有期待,會導致執念,會導致交易員的情緒波動。如果情緒波動過大,會導致放棄規則,衝動行事。

  這讓筆者想起最初看到《幽靈的禮物》一書關於入場規則的描述時所產生的那種奇異的感覺。書中的入場規則是:在市場證明我們的交易是正確的以前,已建立的倉位必須不斷減少和清除。

  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很不解,因為這本書的前言和推薦說得都很霸氣,可這個規則卻讓人感覺很失望,字裏行間根本沒有那種胸有成竹、運籌帷幄的境界,反而有一種悲觀的態度。做交易,難道不是應該不出手則已,一出手驚天動地嗎?

  經曆了長時間的交易之後,終於明白當時為什麼會產生那樣的感覺。這個規則的描述包含了一種態度,一種在走勢不確定麵前,收斂鋒芒、放低姿態的謙虛態度,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這意味著一個交易員終於意識到行情的不確定並非人力所能掌控,開始審視內心,放棄期待,主動壓製無盡的欲望,真正承認市場的不可掌控,並走向成熟。

  世界級的交易大師李·格斯特曾在一次采訪中給予所有交易員一個建議:在進行期貨交易時,交易員其實應該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因為縱觀所有失敗的交易者,可以很輕易看出,大多數巨大虧損的根源來自麵對行情巨大波動時的盲目自信,和不肯服輸的孤注一擲。相反,如果清楚行情走勢的不確定,知道自己無法掌握行情的走勢,這會讓交易員時刻如履薄冰,更加注重風險控製,更冷靜淡然地麵對交易的結果。 (天啟交易團隊)

  為何團團轉皆因繩未斷

  筆者2011年開始做交易,至今期齡已有6年,已實現2年的穩定盈利,雖未有過起起落落的“過山車”經曆,但經驗與心態也經曆了多次起伏,有過一年左右的交易瓶頸期。

  你越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筆者所謂的交易瓶頸期,就是不滿足於每天的小盈利,對小錢嗤之以鼻,想一口氣賺大錢,盤中頻繁交易。究其根源是看到別的交易員日進鬥金,而自己卻遲遲無法突破,內心急於求成的貪念在作祟。故一年時間裏資金曲線穩步下滑,前兩年穩定盈利的收益幾乎全部回吐。內心的掙紮與急於求成的心態導致盤中越做越虧,越虧越做,什麼機會都想抓,什麼機會都不想錯過,在虧損的迷宮裏久久無法脫身。

  自第五期參加陳向忠(多空閣)“怎樣把短線做到極致”培訓班,此後每期不落,對交易係統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陳向忠是第九屆全國期貨實盤交易大賽金融組亞軍,也是2017期貨日報實盤賽全國行的金牌導師,他的交易精髓是“穩定薄利,長期以來便是暴利”。由於筆者的交易係統與陳向忠十分相似,其交易係統的精華彌補了筆者的缺陷和性格短板——將交易數量做減法,將質量做加法,耐心等待大機會的來臨;不要去臆想小形態機會,反而會錯過大行情;做單時腦海裏要有預期,比如形態走成什麼樣可以拿長,這樣盤中有機會,內心就有底氣……

  如今,筆者在交易上有了更高層次的突破,也成功走出了瓶頸期,原先的小目標是每月穩定盈利,目前實現了每周穩定盈利。筆者想說的是,成功是水到渠成的過程,而不是拔苗助長。為何團團轉,皆因繩未斷,理念和技術正確,才會有利潤積累,把自己的係統和規劃更加清晰,結果會反映在賬戶上,利潤自然就會積累。而作為交易員,要時刻保持內心的平靜完整,突破個人狀況的局限,聆聽市場的聲音,依據法則,融入市場,才可能與市場和諧共舞。

  (多空閣—Shirley)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1-29 08:50:00

  上一篇:go 鄭商所:適時擴大試點品種範圍
  下一篇:go 自我控製後效:高自控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