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人物
造作?從《美味奇緣》《何所冬暖,何所夏涼》看偶像劇突圍路
剛剛收官的偶像化都市情感劇《美味奇緣》《何所冬暖 , 何所夏涼》,雖然在播放量和收視率上成績不俗,但口碑慘遭滑鐵盧。主打年輕觀眾市場的偶像劇是否難出爆款?曾經盛極一時的青春偶像劇,又該如何從市場類型化中突圍呢?
愛情是永恒主題——作為“剛需”的青偶劇
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同樣,愛情一直是影視劇創作的永恒主題,無論什麼類型的劇都會有愛情線,即便是戰爭題材的男人戲,有了愛情繞指柔的點綴,百煉鋼才更動人。並且,吸引大多數觀眾的是人物及人物之間的情感,故事是催化劑,其中,愛情尤其使人期待。因此,作為以言情為主的偶像劇,可以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女性作為電視劇收視主力,與偶像劇的目標人群重疊,這也是青偶劇始終擁有市場與潛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人十七歲——即使當年看偶像劇的那批80、90後長大了,但接踵而來步入青春期的95後、00後仍然會熱衷於青春愛情故事。少女心不死,偶像劇便常青。
有人說偶像劇是女人的春藥,雖然不至於如此誇張,但主打浪漫的偶像劇的確是為了造夢,高顏值男主、灰姑娘女主、脫離現實的夢幻場景與繾綣波折的劇情,無一不是在給女性營造向往的愛情夢境。
同樣是愛情故事,《美味奇緣》與《何所冬暖 , 何所夏涼》有著不同的造夢元素。
《美味奇緣》講述的是西餐主廚與美食編導因節目結緣,由冤家到戀人,並牽扯出上一輩恩怨的故事,泰國男星Mike飾演高帥富毒舌主廚,毛曉彤延續了《微微一笑很傾城》中二喜的鬼馬人設。男主又帥又有錢,自帶美食光環,女主活潑可愛灰姑娘,夢不夢幻?男二女二各自喜歡男女主,想方設法阻撓兩人的感情,家族反對,事業遇阻,熟不熟悉?
《何所冬暖 , 何所夏涼》改編自顧西爵同名中篇小說,男主霸道總裁,女主清冷海歸學霸,六年前兩人因父親與姨媽的重組家庭相識,一場意外讓女主離開,概括起來就是久別重逢相愛相殺。除了人設同樣是偶像劇的標配之外,本劇最夢幻的地方在於男主十二年不離不棄的守候,想當年何以琛等了趙默笙七年,就能讓廣大女粉絲大唿“千年修得何以琛”,那《何所冬暖 , 何所夏涼》裏的席郗辰可是一個半的何以琛,可惜這幾年被各種“蘇”上天的觀眾大部分已經“免疫”了。
穩妥亦難出彩——青偶劇的濫觴之患
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偶像劇的主要任務還是談戀愛,這類劇審查風險低,投資成本可控,如此穩妥且有受眾基礎的類型劇自然讓製作公司趨之若鶩。產出量大則直接拉低了平均水平,讓偶像劇有濫觴之患。
也正因為數量多所以難出爆款,更因為流水化生產,品質參差不齊,許多青偶劇讓造夢淪為造作,甚至造雷,影響青偶劇的大眾口碑。演員跳戲、演技掉線、細節敷衍、劇情套路注水、沒有煙火氣……現代劇最容易暴露這些缺點,青偶劇便成了“重災區”。
《美味奇緣》選擇了氣質符合角色,且在上升期的兩位主演,為了增加主題厚度和劇情曲折,加入了家族糾葛,但這些仍改變不了本質,無論是主角還是故事,都可謂套路十足。
《何所冬暖 , 何所夏涼》原小說僅有14萬字,走北歐冷淡風格,改編劇本為了彌補故事的散淡,做了不少懸念設計。然而故事本身邏輯鬆散,演員自帶人設,讓人出戲且沒有CP感。
反觀同檔期播出的曆史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同樣是立足於女性視角的影視作品,但通過精良的製作水準、基本功紮實的演員配置,大獲成功,一枝獨秀。雖然從收視成績表來看,前兩部偶像劇排名尚可,但對比所獲得的關注與口碑,就能發現與第一名《那年花開月正圓》差距有多遠。
不進則退砥礪前行——青偶劇的突圍之路
偶像劇最早脫胎於時裝劇,倒退二十年,港台偶像劇風靡一時,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其中又以台灣劇獨有的細膩與清新自成一派。台灣偶像劇風光與式微是內地青偶劇的前車之鑒。
彼時,台灣演藝圈正處在自己的黃金時代,內地言情題材的缺失與台灣本土的創造環境讓其閃耀一時。然而隨著主創北上,內地影視的高歌勐進,觀眾嚐過更多佳肴口味變刁,這個黃金時代逐漸遠去,變成會暴露年齡的懷舊記憶。
然而內地影視市場類型化明顯,青偶劇近兩年似乎乏善可陳,但其實細想,我們的創作者們一直未停下探索和突圍的腳步——從題材上求新,從內容上走心。前者表現在偶像劇改頭換麵,穿更新的衣服包裝自己,變成了行業劇、都市情感劇等,如《親愛的翻譯官》《我的前半生》等口碑收視雙贏劇,歸根結底還是偶像劇。後者如《我可能不會愛你》《遇見王瀝川》,好好講一個愛情故事,人物深入人心,自然會被記住。
《美味奇緣》與《何所冬暖 ,何所夏涼》正好代表了時下青偶劇的兩種趨勢,前者是從題材上找爆點的原創,後者是在青春文學IP基礎上的改編。雖然收視與口碑不對等,有各種遺憾,但這並不影響觀眾對良心偶像劇的期待。
今天的台劇仍然具有參考意義,因為對岸早已開始了新的嚐試,植劇場對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和原著改編四個方向的耕種初見成效。向內挖掘新的文化內涵,引入生活和職場元素,強調年輕人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改革”助台劇在沉寂沒落後摸索出一條更有價值的路。
打開格局,不破不立,內地青偶劇的市場突圍,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不進則退,落後會被淘汰,不尊重觀眾自然也會被觀眾diss,隻有上下求索,砥礪前行,才是唯一出路。
最後更新:2017-10-20 0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