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7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25秒540字,機器人首發九寨溝地震報道!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21時37分15秒中國地震台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出稿,540字並配發了4張圖片。“機器人寫作把新聞從業者從簡單的、重複的事件性報道中解放出來,進行深度報道、話題設計、文化創意等其他內容。”

25秒能做什麼?人類或許還處在驚愕中,機器人已經完成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自動寫稿的全過程,並通過各個平台發送給億萬人。

8月8日21時40分左右,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在其官方微信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文末注明:“以上內容由機器於2017年8月8日21時37分15秒自動編寫,用時25秒。”這條消息共540字配發4張圖片,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曆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等十幾項內容。

在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發布消息後不久,新華社在官方微信援引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網站消息,於8月8日21時43分發布消息。這說明此次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7.0級地震消息真實準確。

此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網站關於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3.0級以上餘震情況發布13次,官方微信消息生產者均為機器人。

8月9日,早晨7時27分52秒,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正式測定,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裏。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官方微信再次發布此次地震速報,消息生產者依然為機器人。據觀察,對於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地震3.1級餘震以及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縣3.0級地震的速報中,機器人寫作用時僅僅8秒。

速報非一日之功

地震發生以後,地震台網要對震級大小進行快速測算,把結果進行上報。以便快速啟動應急救援行動,這個過程稱之為地震速報。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地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關心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這就對傳統意義上的地震速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些年,我國已經建立起了現代化的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區域都布有地震台站,24小時密切觀測全國和全世界的地震活動。這些數據匯集到數據中心,成為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的重要信息源泉。機器人係統運行在互聯網上(雲計算平台),寫稿所需的背景內容同樣來自互聯網。機器人會根據本地數據網絡和接口調用、空間分析等多種技術,在幾秒內自動“寫”好綜合的地震速報信息。

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潘懷文介紹,機器人入駐推送平台,在地震信息報告完成之後,幾秒內就可以覆蓋大量民眾。高效推送使當地用戶第一時間了解到震源地相關資訊,為贏得黃金避險時間爭分奪秒。

“機器+人類”或是未來新聞主流?

在地震報道領域,機器人早有所作為。由《洛杉磯時報》內部員工肯恩•斯昆克開發,並於2011年投入使用的Quakebot是地震領域自動化新聞的鼻祖和標杆。2013年3月,Quakebot因為第一個報道南加州發生的4.4震級的地震而迅速引起關注。2014年3月17日,美國洛杉磯發生4.4級地震,Quakebot用3分鍾完成了相關報道的寫作和發布。而在國內,機器人寫作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地震新聞一般具備以下三方麵特點:其一,數據繁多,程序複雜,工作繁瑣,需要花很多精力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二,有相對固定的新聞模板,較為程式化,題材重複性高;其三,這類文章大多不需要大量采訪。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的機器人,運用目前該中心建立的地震數據管理與服務係統,通過數據抓取、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的流程,其寫作與播報的速度用秒來計算,迅速而準確。

麵對機器人的高效,有人質疑記者這個職業還有未來嗎?

“快筆小新”發稿係統研發團隊成員、技術局高級工程師熊立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機器人寫稿流程分為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四個環節。”現階段製定算法、提前撰寫新聞模板(語句、段落或是整篇報道)、最終核實環節等仍需人工。這也意味著,一旦脫離了人類的幹預和核實,機器人新聞的準確性可能麵臨巨大的挑戰。

而對於地震報道來說,一旦失實,則可能造成不可估計的嚴重後果。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力丹也認為,通過軟件對相關的數字進行設置,機器人的反應速度確實比人迅速。但是,陳力丹認為,機器人參與寫作隻是新聞寫作中最基礎的,新聞從業者不能因為機器能夠寫作就丟棄基本功,畢竟操作機器寫作的是人,如果人類不會自己寫作了,機器也沒有模板可供參考了。同時,新聞從業者從簡單的、重複的事件性報道中解放出來後,可以進行深度報道、話題設計、文化創意等其他內容。所以,在未來,機器人和記者相互協作,或許才是主流趨勢。

(來源:廣電時評,根據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科技日報等綜合編輯)

最後更新:2017-08-23 11:55:38

  上一篇:go 機器人也會自殺,奧地利機器人自殺事件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時代,工業機器人帶來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