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
機器人
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可穿戴能否借勢重生?
頂級峰會推薦:2017年12月14日,億歐將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辦2017AI產業應用峰會,同時,億歐公司將為大家呈現也許是2017年最後一場關於AI的辯論賽。人工智能學者、著名投資人、AI業界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就社會及產業界所關心的三大AI辯題展開辯論。到場觀眾不但可以聆聽嘉賓精彩的發言,還可以對自己認可的觀點進行投票,決定這場辯論結果的最終走向。偉大的觀點往往誕生於激烈的爭論,讓我們共同見證。(報名可加微信:xuweijun24)
曾幾何時,可穿戴設備亦風起雲湧,毫不誇張地說,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熱度不亞於如今的人工智能。
當年,美國智能手環製造商Fitbit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價開盤暴漲52%。同年,蘋果發布一代Apple Watch,小米、華為緊隨其後紛紛推出智能手環,誠然,2015年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巔峰。
但是好景不長,2015年底,隨著資本寒冬的侵襲,以及Apple Watch因為續航、體驗差等問題遠未達到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高預期,可穿戴設備遭受業界詬病。
隨後,可穿戴設備迎來死亡大潮,2015年底,可穿戴設備巨頭Jawbone宣布裁員15%,且關閉了位於美國紐約的辦公室。2016年12月,曾經是智能手表先驅型企業的美國Pebble公司走到了盡頭,其軟件業務被賣給了Fitbit公司。
IDC公布的報告稱,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環尚占據智能可穿戴設備中的一半市場份額,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環的品類已經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了。IDC甚至給出了預測稱,2020年,智能手環在可穿戴市場中的份額將下降至28.5%。
可穿戴設備曾經一度被認為將代替智能手機,而如今卻遭遇寒冬,本質上是因為產品粘性不強。智能手機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不敢離手的終端設備,是因為其功能強大,從不同維度滿足用戶需求,包括通話、視頻、叫外賣、玩遊戲、社交等等。
相比之下,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功能較為單一,僅能為用戶監測心率、跑步計時、計程等簡單功能。雖然Apple Watch也可以發短信,發郵件、接電話,但在蘋果手表很小的屏幕上操作非常不方便,而且iPhone也具備這些功能,Apple Watch的使用場景很受局限,其續航更是一直以來的難以解決的痛點。
如今這個時間點,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AR技術驅動變革的時代,在此背景下,智能可穿戴的未來又將如何?
作為一個Fibit智能手環的用戶和一位媒體工作者,我認為可穿戴不會死,在新技術的衝擊下,或許能夠獲得重生。
首先,從過去幾年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核心用戶來看,主要是一些熱愛運動和追求新奇的人,未來幾年,這一趨勢還會持續。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的到來,國人對健康重視程度在不斷上升,而智能手環與運動場景非常吻合。
其次,如可穿戴設備之父彭特蘭在接受騰訊《巔峰問答》時候所講,可穿戴的設備在老年、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應用也存在剛需。
視頻
筆者就曾遇到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80多歲的老人早上出門買菜走丟,他家人找了一天仍未找到,那時候兒女非常焦心,甚至到派出所報案請求找尋。據了解,在那之前,老人不久前也走失過一次。試想,如果在老人手上戴上手環,不就可以實時定位,及時幫助找到老人了麼。
如果站在大環境下,從更高的視角來看可穿戴設備,其必然是未來萬物物聯世界的一分部分。從目前的技術趨勢來看,幾年或者10幾年之後,智能手機很可能不再是一家獨大的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可穿戴將會互聯互通,終端正在從單一屏幕到多屏幕的演變。
而這背後,數據的價值正在凸顯,任何一家企業做人工智能,都離不開大數據,而可穿戴是能夠獲取用戶有價值數據的重要渠道,如今,人工智能逐漸進入下半場,正在從過去拚算法、計算力進入到拚數據的階段,未來可穿戴設備這一塊市場很可能會回溫。
再來聊聊可穿戴設備產品的迭代。筆者曾經采訪過小米王川,他和雷軍的思路很像,也是一位產品經理型BOSS,其理念是:產品一定要解決用戶需求。我個人非常讚同,不以用戶需求開發的產品很難獲得市場認可。回顧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大多活在手機的“陰影”下,其功能很難超脫手機,比如短信、電話、計時等。
所以,筆者認為,可穿戴設備的設計要基於本身的便攜性的特點,做更多手機不可替代的技術創新。比如AR技術,試想一下,如果隻能手環可以在你眼前投影出一個屏幕,可以利於你完成一些工作,尤其在地鐵、外出旅遊等場景非常實用。
再如,如果可穿戴設備能與地鐵、公交係統打通,用戶完全不用帶公交卡,或者支持掃碼支付,也解決了用戶需求。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電池,當功能強大之後,設備功率隨之增加,電池續航能力能否跟上也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
總之,可穿戴產品開發的初衷要圍繞解決用戶需求,同時新技術的引進,與手機形成功能差異化也要綜合考慮。
最後更新:2017-10-12 13: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