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機器人
客串過《生活大爆炸》的諾獎得主來滬籌建工作室!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心電圖儀”也能隨身攜帶!
最近,有個諾獎得主來上海籌建工作室了!他就是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研究方向是天體物理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Smoot教授!
不認識?很深奧?來,看張圖
來源:網絡
在《生活大爆炸》第二季第17集中,Smoot教授就客串演出了他自己,想想嘛,天體物理學,和謝耳朵一樣啊~~
好了,回憶工作告一段落,言歸正裝我們來說說這位諾獎得主來上海幹了些啥——
近些年,隨著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長期致力於可穿戴監測設備在天體物理學研究中的應用的Smoot教授,也逐漸接觸到了可穿戴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次來滬就是與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共同籌建諾獎工作室,未來將聚焦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臨床應用,攜手打造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台。
周到君了解到,目前一些新穎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已然問世,胸前貼上一塊芯片,甚至換上一件特製的“護心甲”,就像隨身攜帶了一台心電圖儀,可以實時監測、數據分析上傳,並進行預警。此次他與第十人民醫院的合作將共同推動可穿戴設備的自動預警項目在急性心肌梗死領域的應用,為廣大冠心病患者帶來福音。
George Smoot :能將可穿戴設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讓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更加了解,真正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這樣的話人類壽命可能再增加10年。
來源:視覺中國
近20年內,得益於急診冠脈支架的廣泛應用,急性心梗救治經曆了翻天覆地的發展,死亡率已大大降低。據統計,在醫療條件不斷優化的基礎上,患者從進入醫院到血管開通的時間縮短至90分鍾以內,救護車的轉運時間也可控製在30分鍾以內,但患者從出現症狀至唿救的時間卻幾乎從未縮短,依然長達2小時。
導致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素就是患者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胸痛症狀的嚴重性,而且老人、糖尿病病人的胸痛往往不明顯,但這些人卻恰恰是心肌梗死高發人群。在信息時代,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應用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第十人民醫院心髒中心希望可以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心電預警可穿戴設備,從而在急性心梗發生的早期給予患者及時的預警,縮短患者唿救時間。
第十人民醫院心髒中心主任徐亞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過去的接診病人中,有60%的男性和40%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都是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入院急救,而過去卻沒有任何征兆,“這往往是最危險的,卻也是有跡可循的,我們都說‘10個心梗9個可預測,6個心梗5個可以預防’,因此我們要把這些信息提純出來,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預警。”
來源:視覺中國
而有了諾獎得主George Smoot教授的加入後,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技術也將得以引入,有望通過量子傳感等手段進行數據整合,研發智能儲存、計算的係統或平台,“這樣做有兩個優勢,一是國家層麵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來製定中長遠的戰略,以解決目前最棘手的心肌梗死預防問題,從患者角度來說,在還沒有發病症狀時就可以得到預警,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最後更新:2017-10-14 18: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