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65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如果王力宏看了《機智過人》,也許就不會浪費“人工智能”這個好選題了

點擊播放 GIF/498K

文|七號(珞思影視研究組)

點擊播放 GIF/26K

王力宏在新歌《A.I.愛》裏一遍又遍地唱道“道德該放在哪裏,到底道德放在哪裏”,網友稱配合MV一起看,驚悚程度不亞於一部恐怖片。

在空洞且邏輯混亂的歌詞背後,力宏不僅沒有解答“道德到底放哪裏”,也沒有理清人工智能與道德倫理的關係。樂評人“愛地人”都忍不住喊話:“力宏啊,你真是浪費了‘人工智能’這個好選題!”

王力宏新歌《A.I.愛》的MV好似驚悚片

科技浪潮來襲,人工智能的確是一個好選題。對於綜藝來說,更是如此。比起文化類節目遍地開花,科技類綜藝這一垂直細分領域也有成為競爭藍海的趨勢。

隻不過,人工智能的選題並不好做——科學的嚴謹性與綜藝的娛樂性難以結合,黑科技看似酷炫深入研究卻難get到知識點。

細看下來,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倒是給出了一版不錯的解題思路。節目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通過“人機比拚”的方式有效普及前沿科技知識,綜藝化的表達語言讓觀眾對於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當前水平和未來走勢有所了解。而王力宏沒有解答的人工智能與道德倫理的關係,《機智過人》也給出了答案。

讀了小冰寫的詩發現

科普人工智能可以如此有趣

凡是看過《機智過人》的觀眾,第一眼都會被它獨特的舞美設計所吸引。白藍主色調營造著一種滿滿的科技感,舞台周圍的觀眾席猶如懸浮的“太空艙”,好似科幻大片。就是在這樣一個未來感十足的舞台上,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強梯隊”相繼登場。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期上演的“詩人對決”。微軟帶來已出版過個人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節目組則請來來自牛津、北大和複旦的三位青年詩人。小冰也有“人設”,18歲少女、傻白甜、自主學習能力強。據說,小冰用100個小時學習了1920年以來近100年間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數萬首詩歌作品,進行10000次的訓練後,掌握了寫詩的能力。

節目中,青年詩人和小冰PK“看圖寫詩”。他們的題目是一張江一燕支教時的照片:素麵朝天的江一燕摟著一個山村女孩,她們一起看相機中的照片,笑得特別燦爛。青年詩人們文思泉湧,小冰則“秒寫詩歌”。“太陽不吝惜光的施予/撒向天空的笑聲/和著妙境的音樂/水中清澈的靈魂/一如你純然的美。”小冰的作品得到了全場觀眾的認可,得票率竟然超過了北大未名詩社社長李天意。

小冰的詩感動了江一燕

這一夜,小冰刷屏了朋友圈。而節目在播出同時,還推送了一個“為你的照片寫首詩”的頁麵——上傳自己的照片,小冰就會為這張照片配上首詩。而配詩風格時而文藝,時而俏皮,時而深沉。

《機智過人》已播出的四期節目,都和詩人小冰一樣充滿了科技感,卻又不失綜藝感與趣味性。

比如人工智能“禦眼重明”與最強人類“妙筆神探”林宇輝按圖索驥,現場比試“火眼金睛”,多了一份懸疑的味道;

銀河水滴研發的步態識別係統對抗國際記憶大師,從21隻“一毛一樣”的金毛狗中挑出嘉賓指定的一隻,著實有趣而新奇;

會打籃球的人工智能機械臂“柯馬”亮相,與籃球巨星林書豪PK投籃技巧,對抗的激烈度不亞於一場真正的球賽……

由撒貝寧、江一燕、張建偉、徐穎、柯潔等組成的“機智見證團”,無論點評還是“抖包袱”,均成為節目的看點之一。

此外,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亞裔獲獎者、世界現代密碼學的奠基人之一姚期智的加盟,更是讓觀眾感到驚喜、驚奇。

對於人工智能,普通觀眾了解得太少。如若深究,很多項目需要花大量時間去解釋背後的科學道理,比如詩人小冰到底如何學習作詩,“她”是不是真的有感情。

《機智過人》巧妙規避了對人工智能解釋的環節,而借用綜藝元素,通過人工智能與超強人類的比拚、“機智團”的互動來說話。“是機智過人,還是技不如人?”節目中這句口號已然深入人心。

正如電視研究專家冷凇所言,“《機智過人》雖然是一檔科技節目,但倡導並踐行人文情懷、綜藝呈現和懸念敘事。每一個選題都有‘三番五鬥’的設計,加上撒貝寧、江一燕等嘉賓,使其變成劇情類、紀實類的綜藝節目。”

寫在一頁A4紙上的選題

節目靈感來自阿爾法狗大戰李世石

人工智能與最強人類的對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那場震動全球的人機大戰——阿爾法狗對戰李世石。事實上,《機智過人》的創意的確來源於此,人工智能與人類博弈的全民熱議話題,為節目組帶來了靈感。

阿爾法狗對戰李世石

《機智過人》製作方長江文化常務副總裁沈軍介紹說,當時央視舉辦了一場節目提案比賽,“(我們的方案)就一頁紙,大概三四百字,叫《人機大戰》。這個‘案子’一出來央視就很重視,覺得是很好的選題。”

以“人機大戰”為主題將人工智能搬上熒屏,看上去的確是一件很酷的事。要知道,彼時熒屏上都是明星真人秀,“純原創”+“高科技”無疑是對新題材領域的一次探索。

然而,挑戰是巨大的。節目總製片人張越直言:“《機智過人》作為一檔完全原創的節目,整個創作過程毫無藍本和模式可以參考,從提案、立項、路演,到選題、評審、錄製,都麵臨了重重困難。”“誰也不知道會怎麼樣,所有人工智能的項目從何而來?人工智能的項目很多都是軟件類的東西,怎麼電視呈現?”沈軍說,將一個提案變成可執行的綜藝模式,難點需要一層一層去突破。

為了將一頁A4紙上幾百字的選題,變成一個可執行的綜藝模式,張越帶領的項目組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調研。他們走訪了國內頂尖科研院所、知名科技公司以及技術性較強的小型創業公司,並通過路演征集了一些報名項目。張越說:“我們通過半年的調研,向節目做了論證的報告,從內容上到形態上為什麼它是可行的。做完這個調研報告之後,頻道批準了立項。”

《機智過人》研討會的召開

中國科學院是《機智過人》最重要、最核心的合作夥伴。節目中呈現的人工智能項目,有70%來自於中科院及其下屬的各個所、各個企業。用張越的話說,中科院既提供了“選題的豐富性”,又把控著“科學的嚴謹性”,“我們所有的題目最後是通過了中科院的集體評估。”

比起尋找人工智能項目,如何用電視手法呈現這些項目,是更大的難點。人工智能的技術高精尖,很多隻是一個裝在筆記本裏的軟件,不僅無法具象化,戲劇性、情感性等綜藝訴求也很難實現。如何通過電視語言深入淺出的展示給觀眾?“節目組在這方麵想了很多很多的辦法和招數,能盡量讓這樣一個人機對戰不那麼冷冰冰的,讓它有一點粘化也好。同時又不能讓大家害怕這個東西,其實這個分寸也很難把握,因為有些東西是很嚇人的。”沈軍透露,有些項目進行了特殊化的改造,花費甚至超過千萬。

張越表示,在考量節目呈現時也注意到,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其實僅僅隻關注了節目的一半。“節目不是在探討未來的人工智能會是什麼樣子,而是在做人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人機大戰不是真正的對戰,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了解人工智能和人有什麼不同,它不是比賽而是比較。”

因此,節目從《人機大戰》改名為《機智過人》,“《人機大戰》雖然更有噱頭、硝煙味更足,但不是我們人工智能的引導方向。隨著我們的深入了解,包括這一年多以來,科技界本身對於人工智能的認識,已經從人機衝突走上了人機協作上,所以把名稱改為了《機智過人》。”

“是技不如人,還是機智過人”這句節目口號,也表達了節目訴求。張越說:“我們更關注人工智能和人類的關係。通過比賽能看到雙方各自有的本領,(思考)他們未來可能是什麼關係,我們希望觀眾看到這個之後,理解自己和人工智能的關係,理解未來生活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機智過人》播出之後贏得了觀眾好評,也獲得廣電總局點讚,稱節目展現了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更樹立了科技強國的信心,“‘人機大戰’是《機智過人》的核心懸念,但節目不囿於這一噱頭,而是通過‘大戰’的形式,為我國人工智能科研成功提供展現的平台,讓觀眾更加真切直觀地了解人工智能,體會科技創新於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機智過人》,觀眾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真切感受到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意義和重要作用。”

對話長江文化

公司的路線與調性是穩妥和靠譜

與央視合作水到渠成

《機智過人》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北京長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這是央視繼與燦星合作之後,再一次攜手製作公司。

誕生於2012年的長江文化,依托湖北廣電,其背景和戰略打法一直備受業界關注。為何長江文化會成為央視的合作夥伴?在製作《機智過人》這檔節目的過程中,長江文化扮演怎樣的角色?帶著這些疑問,捕娛記對話長江文化常務副總裁沈軍。

捕娛記:這次長江文化與央視是如何達成合作的?

沈軍:《機智過人》這個項目最早是在央視舉行的節目提案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當時這個案子隻是一張A4張上畫出來的一個東西,完全不是一個電視化的執行案。央視製片人張越老師希望能夠有外部力量的合作,能夠把這個節目做成一個可執行的東西,這是第一個原因。央1(央視綜合頻道)從曆史上來說,隻跟燦星合作過一個社會化的節目,剩下的全部都是央視自製的節目。央視也希望通過打開自己合作的大門,能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的公司能夠進來,來改變央視節目製作的包括風格、包括模式。因為這兩個原因,長江文化有了這樣一個機會和央視《機智過人》有深度的合作。

捕娛記:在您看來,長江文化憑借怎樣的優勢吸引了央視?

沈軍:首先從做節目的角度來說,長江文化從來不是隻做類型節目的公司,這是公司成立就有的基礎定位。我們做的類別節目其實挺雜的,但是反過來講,像燦星這種類型的公司很優秀,專做音樂類的,可以做得很好,我們想嚐試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想嚐試不同類別的。這個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我們擴大跟社會優秀的電視節目製作團隊的合作範圍,這個就特別重要。我們做了第一個密室逃脫類的節目、第一個喜劇類的節目等等,(都是)跟不同類別製作團隊的合作,其實對長江文化是一個特別大的幫助,首先這點上,對於央視是有說服力的。

第二,長江文化是一個國有控股公司,這樣的公司比別的公司要更接近那樣的一個氣質,就是說我們很穩妥,俗稱叫很靠譜,不會擱半截就把你擱那兒了、跑路了。我們很規範,這對央視來說也很重要。我覺得這點上其實對長江文化來說,也算這幾年我們選的路線包括公司定的調性,我覺得到今天能跟央1合作這樣一個項目,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捕娛記:合作過程中,央視和長江文化是如何分工的?

沈軍:《機智過人》從主辦方來說,是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科學院;從節目製作角度來說,出品方是由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長江文化聯合出品,由長江文化製作和投資的。聯合出品方的概念,央視出了平台、出了廣告資源、出了核心的製片人的團隊,那麼製作是由長江來製作,投資也是由長江來做。

記者:《機智過人》是長江文化第一次投資的節目?

沈軍:第一個全額投資,沒有第二個公司或第二方投一分錢,全部都是長江投。

捕娛記:對於長江文化來說,《機智過人》有什麼特殊意義?

沈軍:我們很珍惜這次跟央視的合作,因為這個機會很難得。但對於長江來說,因為長江是一個五年的公司,我們之前跟浙江衛視、北京衛視、安徽衛視、江蘇衛視等一線衛視都有過各種各類型的合作,現在業務層麵跟一線衛視合作就更多了。但是在季播節目上我們這是第一次跟央視合作。央視平台大家都很清楚,它其實是很難社會化合作的,所以這個機會對我們來說,我認為是對整個公司都是一個提升,也是跟央1學習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都是這個圈裏出身的,畢竟央1還是不太一樣,我們其實沒太看中這個節目是否賺錢,或者怎麼樣。因為現在的整個經濟形勢和市場來說,賺錢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最後下決心做還是看中了影響力和口碑。

捕娛記:長江文化在綜藝節目製作方麵,還有什麼樣的戰略布局?

沈軍:大家都知道,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整體的季播節目這塊其實市場不是很好,應該說是遇冷,也沒有看到所謂的高收視、高收入的這種新的現象級的東西,很多節目都在維持過去的平台。我自己覺得,其實這是對前兩年盲目燒錢、盲目跟蹤,盲目的去追求類型化的節目有特別大的關係,從這個層麵來說,長江其實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一個是我們希望提供的是一個優質內容,長江的節目製作團隊希望能成為優質的視頻內容的供應商。至於說視頻內容的播出平台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並不重要,事實是哪個平台不缺優質的內容,不缺好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最重要的,但是從這個層麵來講,我們其實放棄很多合作的機會,很多合作的案子,還有自己研發的案子,我們也放棄掉了。因為我們寧願著重花更大的力氣,把這一檔節目做出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質量,能夠被業內業外都認可的一個大的想法。

責編|攻主 排版|廠長 圖編|七號

最後更新:2017-10-17 21:23:08

  上一篇:go 驚:機器人搶工作,你怕嗎?
  下一篇:go 智能投顧: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