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天猫
阿里财报背后的零售版图新变局:天猫碾压式增速印证新零售重构商业未来
面对市场容量恒定的“盘子”,一方的增长意味着另一方的萎缩,在零售行业版图里,阿里系,京东等在过去几年加速蚕食传统零售市场份额,创造出属于电商的大时代,而如今,在线上线下融合、消除渠道边界的全新零售商业形态中,这样的增长与萎缩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迁移。
昨日晚间,阿里公布新一季度的财报,收入同比大增61%,创IPO以来最高增速,在收入持续增长的背后,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天猫实物商品的商品交易额(GMV)同比增长49%,市场份额方面,第三季度,环比第二季度增长7.4%。占市场份额59.0%。这里需要抛出的疑问是天猫的增长的另一面是谁在加速萎缩。
根据易观日前发布《中国网上零售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3季度》显示,本季京东市场份额下滑至26.9%,在市场份额严重萎缩的同时,京东的增速也在放缓,此前Q2财报显示,京东增速已经落后天猫3个百分点。如今市场份额差两倍还多,增速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6个百分点。
那么这也意味着,在过去,电商平台的增速得益于线上渠道对传统渠道的蚕食,而如今竞争背景正在发生变化,即在新零售背景下,各大平台正式展开了正面的角逐,这样的局势背后,零售行业的模式创新该如何进行?阿里的新零售概念是否能成为重构未来商业的全新起点?
在财报发布会张勇简单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个重要的信息,即消费升级趋势下,科技与模式创新为供需两端创造全新的价值,这背后也体现出天猫这个全新的商业形态正在从各个方面重构零售产业结构,零售平台的价值体系也在这样的大背景背后被重新定义。
天猫持续扩大B2C市场领先优势,新零售定义商业未来
正如上文的数据对比,零售行业的竞争格局或许才刚刚拉开正面对决的序幕,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电子商务等创新技术与模式更多的是对传统零售形态的优化与更新,这是建立在注意力与流量迁移的基础之上的必然性结果,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渠道的转移,对效率与体验的改造,而当这项创新技术成为行业技术设施的时候,寻求全新的增长点,又需要全新的技术与模式创新为基础,在现有的零售格局与各平台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加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能更好的去解释天猫与京东在增速拉开剪刀差差距的逻辑。事实上,这样的变化从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如今,我们也能更清楚的看到所谓新零售的脉络,我们从几个方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京东的基本模式,自称为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在京东的供应链体系里,是一个依托于线上单一渠道的“经销商”角色,即从品牌方供应端去进行商品的采购,凭借流量渠道优势进行供应端的品牌议价,然后进行销售,赚取进价与售价的差额,事实上这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完成了对渠道的迁移,然而这样的模式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之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这一波的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消费大爆发,但竞争加剧,产品服务同质化,这对于品牌端来说,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的同时寻求新增长点会越来越乏力,这主要体现在对需求的洞悉能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迭代能力,以及库存等等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流量红利的消失与再造;在消费端,眼花缭乱的产品和服务大幅降低消费者的决策能力,从而引发服务体验的降低。
反观天猫的逻辑是以零售行业基础设施的角色定义自己,挖掘零售平台除流量之外的多元化价值,比如通过大数据赋能合作方,共同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机会,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产品服务升级迭代的方向,甚至控制合作方的运营成本;再比为合作方提供更加完善的经营体系,全渠道、全场景的实现流量的沉淀与价值、流量红利的再造。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明显的看到各大品牌与天猫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比如在中国最重要的数码家电品牌均与天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美的在今年7月率先在天猫单平台销售超100亿。在天猫首发新产品已成为众多手机厂商“标配”,新款iPhone手机在天猫旗舰店首发仅50分钟就超过去年iPhone 7全天销售额。此外,天猫大数据正成为家电制造业的新“生产资料”,孵化出一系列新产品,推动家电新制造全面升级。天猫在快速消费品品类上同样展现了持续领先的优势和新零售成果。截至今年8月,天猫已有近500个快消品牌销售破亿,并成为品牌的首要运营阵地。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商业体系里,阿里已经成为如同水电网一样不可或缺的存在,无论是云计算业务还是文娱体系,构建出了最完善的商业场景,在新零售战略的背景之下,天猫同样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加速渠道、场景的融合,天猫引领的新零售正在持续融合线上线下,全新的商业业态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长爆发力。在即将到来的天猫双11期间,海内外超100万商家线上线下打通, 52大核心商圈、近10万智慧门店、超50万家零售小店、5万家金牌小店、4000家天猫小店共同为消费者带来上下通达、立体联合、全网协同的新零售体验。可以预见的是,天猫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零售商业形态,将是一个囊括了全渠道、全场景的未来商业体,靓丽的财报之外,必然是新领域赋予的强大势能,同样,这样的势能也将成为零售行业豹变的开始。
京东难阻持续衰退,渠道本质决定“早衰”
回过头来看,京东缘何衰退萎缩,我们也有了更好的答案,其原本的物流优势和线上流量优势已经不足以讲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更别谈在新零售时代的变革推动力。自然,京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618期间,根据上季度财报,其市场营销费用飙升63%至41亿人民币,虽然在营销方面不惜血本,但收获甚微,援引京东2017年Q2财报,京东本季度活跃用户增速同比下跌49%。人均订单量仅为7.56,相比于去年的7.78大幅下降。巨额的市场费用投入,并没有换来用户的增长,反而人均订单量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在拉新不理想的同时,京东的用户粘性也在加速下滑。
同样的,一向敏感的资本市场也给京东做出了明显的回应,自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京东股价也一直未有强势反弹,按照Analysys易观的分析,本季度是电商市场的常规淡季,但同时也是厂商陆续推进战略部署、备战年终销售规模冲刺的关键时期。京东因此将面对上季度失去“增速故事”以来更为严峻的局面:在新的商业业态革新整个市场的背景下,京东既往的渠道本质越来越难以提供增长动能;在体量还远未成长到“安全基准线”之前,“早衰”却已来临。
据媒体报道,京东增速已经连续两年加速下跌。京东2016全年交易总额(GMV)为6582亿元人民币,GMV增速在2014年为107%,2015年下跌至 84%,2016年更下跌至47%。如果从收入角度来看,京东在此前已连续经历了七个季度增长的下滑。从2014年4季度到上一季度,其收入增长从73%一路下滑到38%。
正如上文所说,京东的模式决定了在未来商业形态中增长与效率、体验之间本身存在极大的挑战甚至矛盾。更致命的是京东渠道本质所带来的平台与品牌之间的博弈关系,这样的博弈关系也导致在品牌急需转型升级的当下的加速逃离。
那么很直观的可以看出,天猫与京东的剪刀差式的发展路径,也透露出了未来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继电商改写零售格局之后,零售行业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正在加速到来,收割与退场同时上演也是必然之中。对于平台渠道来说,只有加速深挖多元化的平台价值实现对产业的赋能才是未来零售的平台价值体现,而这个双十一或许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投稿及投诉----
科技四少开放投稿、投诉功能
“科技四少”由四位资深媒体人创办。其四位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报道过并参与过互联网众多标志性事件,目前“科技四少”垂直于互联网科技行业,致力于科技互联网行业的观察和报道,挖掘行业内幕引领行业热点。“科技四少”目前微信受众四万多,60%阅读者为,媒体,公关,企业管理者!深受读者喜爱!另外,在百度百家,搜狐自媒体,网易,界面,今日头条,凤凰、一点资讯,一鸣网,创业蜂巢,UC,艾瑞、蓝鲸TMT,砍柴等都有自媒体专栏!
最后更新:2017-11-04 07: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