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天貓
粉絲經濟最成功的案例!小米、蘋果、天貓怎麼玩的?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是一種通過提升用戶黏性並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
以前,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比如,在音樂產業中的粉絲購買歌星專輯、演唱會門票,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
粉絲經濟是“實物+虛擬”消費體驗的升級。讓粉絲樂意掏腰包的不僅是商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滿足心理需求。
現在,互聯網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束縛,粉絲經濟被寬泛地應用於文化娛樂、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多領域。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過某個興趣點聚集朋友圈、粉絲圈,給粉絲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最終轉化成消費,實現盈利。
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曾說過,粉絲經濟並不神秘,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將其變為忠誠的顧客,並參與到產品或服務的銷售、推廣過程中,就是粉絲經濟,這與傳統商業並無不同。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吸粉”方式簡便、粉絲增長迅速、涉及領域寬泛、推廣成本降低等現象是傳統商業環境所沒有的。
“粉絲”一詞伴隨著偶像產生,已風行多年,又因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了新內涵:今天,即使不追明星名人,隻要關注一個微博、一個微信公眾號或者一家網店,你就成了他們的“粉絲”。“粉絲”群體的出現不僅是社會現象,更是經濟現象。自媒體、“網紅”以及IP(知識財產)都有極強的“吸粉”能力,在互聯網上被熱捧。
以天貓粉絲狂歡節為例,從平均購買力來看,粉絲人群比非粉絲人群高出約30%;而從品牌線上營銷活動的轉化率來看,粉絲人群是非粉絲人群的5倍
“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這句話是中國遊泳運動員傅園慧,在裏約奧運會接受采訪的視頻、截圖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當她摘得女子100米仰泳銅牌後,人氣進一步飆升。幾天內傅園慧的微博“漲粉”數十倍,粉絲總數已超百萬,被譽為新一代正能量“網紅”。
於是,敏銳的淘寶賣家迅速上線傅園慧“表情包”和傅園慧同款鏡架、泳帽等。傅園慧的粉絲還唿籲廣告主快來搶她做代言。更有粉絲自製傅園慧代言巧克力、運動飲料和運動衣的廣告示意圖。看來,這些粉絲們都有較強的粉絲經濟意識,希望為偶像實現商業轉化。
粉絲的經濟能量影響到多個行業
目前,粉絲經濟在很多領域都備受追捧:
1.娛樂圈,偶像粉絲經濟花樣更多。
提起偶像粉絲經濟,很多人會回憶起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有各自的粉絲團:玉米、筆迷和涼粉。粉絲們每花0.5元或1元錢就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給偶像投一票。
如今,新偶像粉絲經濟變現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比如,90後粉絲喜愛的偶像團體SNH48,其粉絲不僅可以購買演唱會門票,以及寫真、文具、應援物等周邊產品,還可以購買握手券和投票券。粉絲每購買一張新專輯,可獲得一張握手券,在線下活動時可與心愛的偶像握手10秒。購買268元的專輯還可獲得3張投票券,購買1680元的專輯則有48張投票券,以此刺激粉絲購買更貴的專輯。
2.內容圈,自媒體粉絲經濟異軍突起。
除了俊男靚女的偶像派,網上還出現了另類自媒體吸粉達人,比如羅胖——羅振宇。他創立了自媒體“羅輯思維”,自稱“每天甩腦漿,講哲理故事,3年多吸引600多萬粉絲”。羅胖雖不是偶像明星,但其粉絲變現能力也不容小覷,“羅輯思維”第一次5小時售賣會員費收入160萬元,第二次24小時收入800萬元。
此外,一大批自媒體也借助迅速興起,依靠獨特的內容聚攏了大量粉絲,部分靠廣告等方式達到了粉絲變現。
3.商業圈,商業實體依靠粉絲經濟“搶灘”。
啤酒是快速消費品,消費者通常會看哪個牌子促銷就買哪個。而在“天貓6·18粉絲狂歡節”,沒有價格促銷的“青島啤酒魔獸款”銷量超過3萬升,貢獻了青島啤酒網上店鋪總銷售額的45%。“《魔獸》電影熱播,限量版啤酒點燃了粉絲熱情,青島啤酒搭上了電影的快車。”上海快速消費品行業顧問楊陽說。
4.服務業,粉絲經濟為用戶需求“精準畫像”。
微信公號“餐飲老板內參”聚集了87萬粉絲,其中七成以上是做餐飲的老板。公號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秦朝說:“通過公號發布特定內容聚集特定群體,我就能為粉絲用戶精準畫像,研究他們的實際需求,推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融資貸款、商業推廣等服務。”正是有了對服務對象的精準覆蓋,“餐飲老板內參”已獲得兩輪千萬級別的融資,估值過億元。
“天貓年成交額已經超過1萬億元,下一個萬億增長點就要靠粉絲經濟。今年‘天貓6·18粉絲狂歡節’的數據顯示,從平均購買力來看,粉絲人群比非粉絲人群高出約30%;而從品牌線上營銷活動的轉化率來看,粉絲人群是非粉絲人群的5倍。”阿裏巴巴副總裁靖捷曾經說過。
根據天貓4億多活躍用戶的消費大數據分析,消費趨勢正在改變。以低價競爭和流量紅利獲得增長的電商1.0時代早已過去,以品質消費為代表的電商2.0時代仍在繼續,但“實物+虛擬”消費體驗升級的粉絲經濟,揭開了電商3.0時代的序幕,並從商品實物消費向娛樂、文化等虛擬消費延伸,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動向:
——互動化。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曾表示“與粉絲互動”是小米成功的秘訣:“小米讓粉絲參與產品研發、市場運營。這種深度介入,滿足了粉絲全新的參與式消費心態。”
——IP(知識財產)化。魔獸啤酒、憤怒的小鳥“哲學粽子”、冰雪奇緣公主裙……在今年的“天貓粉絲狂歡節”上,一大批新型“IP化”產品吸引無數粉絲。靖捷認為,在粉絲經濟中,消費者升級為粉絲,商品消費升級為IP內容消費,這就形成了“IP—粉絲—品牌—消費者”互動的新生態產業鏈條。據估算,僅T恤單一品類,目前整個IP衍生品的市場規模就有上百億元。
——人格化。提起“羅輯思維”,粉絲會想到有趣、有料的“羅胖”;提起六神磊磊,粉絲會想到讀金庸讀唐詩行俠仗義的“磊磊”;提起胡辛束,粉絲會想到販賣少女心的“辣辣”……不僅內容在人格化,商品和服務也在人格化,喬布斯的蘋果、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雕爺的牛腩、西少爺的肉夾饃……都深深打上了創始人的人格標簽。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階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消費也因滿足人類不同層次的需求而呈現升級態勢,當前消費方式正從傳統實用型消費向粉絲型消費升級,讓粉絲埋單的不僅是商品和服務本身,更重要的是滿足粉絲的心理需求。
整體來講,粉絲經濟還處在初級階段,粉絲商業轉化仍在試錯和探索中。做粉絲經濟不能隻想著經濟效益,還要關注社會效益,比如一些‘網紅’用說髒話、放大負麵情緒‘吸睛’,這樣的價值導向是不健康的。希望粉絲經濟能成為‘正能量經濟’。
最後更新:2017-10-17 2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