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83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美食故事——仁壽灌蛋

做灌蛋如做人,隻有耐得住性子,才能迎得來福財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荷蛋軟如泥,巧婦剁肉忙。輕挑窺蛋眼,福孝塞滿懷。灌蛋入嘴化,和睦慶團圓。似銀寶嵌金,財源滾滾來。”詩文所表製作灌蛋之之細心輕巧。順昌縣仁壽鎮,一個與建陽區交界的邊陲小鎮,至今還保存著年三十製作肉灌蛋的習俗。

“仁壽灌蛋”有兩個寓意,一是肉沒蛋圓,有子孝媳順、和睦團圓的福之意;二是外白內黃,貌似銀元,又稱“銀包金”,有生活安康、財源廣進的財之意。“仁壽灌蛋”是當地人節慶、宴客的必備菜肴,每到大年三十,仁壽鎮、洋墩鄉一帶的農家,都有製作肉灌蛋的習俗。

經濟困難時期,農家要端上“仁壽灌蛋”這道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一碗做好的灌蛋,更多的是象征意義為主,往往要過完元宵節,才舍得真正下筷把它“消滅”。現在人們的日子好過了,“仁壽灌蛋”已變成家常小吃,隻要願意,隨時都能做上一碗一飽口福。

關於“仁壽灌蛋”有這樣一個傳說,康熙年間饒元從軍平藩抗倭,可花開花落、月缺月圓,一直沒有音信,家中年邁的父親、母親和俊秀的媳婦,都盼望遠征的親人早日回家團聚。有一年大年三十,饒元返鄉,正好老人家的兩個女兒也來給老人送年貨,一個女兒送豬肉,另一個女兒送鴨蛋。一家人團聚,高興的老父親寄興出了一道題,要大家把肉和蛋做成一道能象征團圓歡樂的食品。首先由大女兒動手,她把蛋敲開打散,再把豬肉切碎,和在一起放到鍋裏煎成一塊餅。老人看了說,蛋打碎了就不團圓了,要煮成囫圇蛋才好。接著由二女兒上場,她把蛋輕輕敲開,倒在碗中,把豬肉切碎撤在上麵,蒸成一碗蛋肉塊。老人看了說蛋雖囫圇肉末在外,強加聯合有些牽強仍不滿意。聰明手巧的三兒媳,看見神龕上燒著香,就把香取了三根,折下竹簽,然後小心地打開一個鴨蛋,發現蛋中有一小眼,就切碎了一些肉末和好味,用竹簽輕輕地將碎肉從蛋眼中灌進蛋黃裏,最後再倒入湯鍋中煮熟。過了一陣,一個完整的嵌著肉泥的蛋浮起來了,老人很高興,直誇三兒媳巧。後來鄰居們知道了,照樣製作品嚐,覺得味道甚好,於是就流傳下來了。

如今,費工費時的肉灌蛋製作技藝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在張振健看來,耗時費力、工序繁瑣的手工製作恰恰成就了“仁壽灌蛋”獨特的魅力。2011年,以仁壽鎮“振健飯莊”張振健為傳承人的“仁壽灌蛋”,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舌尖上的非遺使“仁壽灌蛋”很快便成為“順昌小吃”的代表作,“仁壽灌蛋”又稱“肉灌蛋”、“蛋(大)滿貫”,其圓滿的寓意、香嫩的口感,讓人垂涎三尺。

“仁壽灌蛋”傳承百年,承載的時光當年滑過巧媳婦的指尖,如今萬物在變,唯有福孝情懷、平安招財的心意如舊。“做灌蛋如做人,隻有耐得住性子,才能迎得來福財。希望‘仁壽灌蛋’能引領順昌小吃,共同走出大山去,紅遍大江南北。”張振健說。

“仁壽灌蛋”的做法為,主料麻鴨蛋20個(必須是自然放養的家鴨蛋)、精瘦肉,香菇幹、鮮大蒜若幹。首先做餡,用精瘦肉一斤,在萊板上切細。剁成肉泥,又取少量水泡香菇,鮮大蒜2——3根切細、砸爛,與肉泥混合一起,再用適量好醬油、味精、鹽精,放入調和做成肉餡。然後取一枚飽滿之蛋輕輕敲碎盛於一小杯中,取三根香棒稍大的小竹條削尖,尋蛋黃中一小眼(這一小眼乃是灌蛋關鍵之處),用一小竹將小眼輕輕剌破,用另外二根小筷夾住剁好的肉陷,一點一點地往小眼處塞入,視蛋大小,灌肉多少以不脹破蛋黃為準。灌好之後,放入湯鍋中(即把骨頭湯、雞鴨湯等),文火燒煮,約5—6成熱度,少頃蛋浮出湯麵即可撈起。此時再細看此蛋,蛋白如花朵晶瑩,蛋黃呈紅嵌綠,肉餡綻開,夾花菇青蒜點綴,令人饞涎。

(圖/文 林崢嶸)

最後更新:2017-10-08 02:29:07

  上一篇:go 不想在廚房久耗?教你幾招,做飯快一倍!
  下一篇:go 美味無極限 準媽媽的養胎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