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16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美食節目井噴,越來越“好看”,卻又逐漸無“味”?

這邊廂《中餐廳》剛剛落幕,那邊廂新一季的《鋒味》磨刀霍霍。隨著,綜藝節目進一步細分化發展,和人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垂直類綜藝節目迎來井噴式的大發展。這其中,美食節目因其題材包容性極大,又具有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各方眼中的香餑餑。

網台齊發力,直播端表現出色

在數量上,網台兩端發力,美食綜藝大幅度上升,甚至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 美食綜藝已經成了除慢綜藝之外,成了另外一個大勢綜藝 。

在類型上,美食綜藝變得越來越多元,創新的同時,也讓美食節目變得漸漸不那麼像美食節目了,又或者說,誕生了一連串的新型美食節目。比如,融入了狼人殺的“訪談節目”《飯局的誘惑》,有自主IP加持《黃小廚的春夏秋冬》,小s的內地首秀《姐姐好餓》則是在美食的基礎之上,強化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儼然成了一檔脫口秀節目,做菜的過程成了聊天的載體。

《吃光全世界》則跳出美食節目的“棚內錄製”的桎梏,大膽地走出去。優酷視頻的《穿越吧廚房》則是美食遊戲兩不誤……除了誘人的美食外,節目中諸位主持嘉賓的大尺度演出,更是奉獻了眾多觀眾熱議的話題:黃小廚與海泉兩位導師“走腦殼演出”等等。

如上總總,無外乎是在形式上做了革新,節目元素的創新,如從“做菜”到“廚藝”,過渡到“廚藝+競技+娛樂”‘;節目參與嘉賓的創新,升級平台,提升明星卡司;節目播出形式的創新,加入時下流行的“直播” 等等強互動的形式,越來越多得出現在美食節目中。

特別是,美食+直播的玩法,更是打出了與卻衛視綜藝全然不同地一套組合拳玩法。如美食+談話《飯醉現場》、美食+狼人殺《飯局的誘惑》、美食+旅遊《味解之謎2》、美食+電商《茜你一頓飯》等等。這些節目最大的特點便是結合了直播的強時效性、強互動性。觀眾不隻是在看節目中的明星大咖吃飯,他們可以決定節目的走向,選擇讓節目中的嘉賓吃下哪種懲罰食物。

元素不斷擴充同時,仍因堅持美食本位

一方麵,得益於這些節目,美食節目的邊界被不斷拓展,跟生活類息息相關的元素都被囊括進這個大類,美食節目的兼容性得以管窺。另一方麵,也正是因為這些綜藝節目的發展,美食作為美食綜藝本體的地位卻逐漸模煳。

我們或許再也難以尋得以《天天廚房》為代表的傳統的美食綜藝節目了。在以往的美食節目中,往往都是圍繞著,主持人與主廚的“二人空間”打轉的。是將燒菜,烹飪等相關的點評與訪談作為主體的,菜肴以及製作的過程仍然是節目的本體。

或重美食,輕可看性,或重可看性,而美食則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美食的“味”,美食的本體位置漸漸被模煳化了。美食更多讓位,於對嘉賓的關照,更傾向於戲劇矛盾的製造,情感的渲染。比如,某節目明星們不再是簡單地做一道菜,而是會以“委托人”的身份出現,講述他們人生路上最感激的人,並首次披露背後的私密故事。除了美食之外,融合了情感、懸念、挑戰等多重元素。

誠然,美食如果作為單獨的內容呈現,會顯得單調。將美食內容和其他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捆綁在一起,無疑會擴大了受眾麵。各類元素的疊加,能讓美食節目常播常新,給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因為別的元素的添加,而弱化美食,卻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如何更好的平衡可看性和專業性或是此類節目急需解決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美食節目愈發地強調,“人的重要性”,“人”在節目中的作用也從最初的“襯托”到“以人為本”,越來愈多的節目,選擇以美食為切入點剖白生活,找到與食物有關的人情味,通過美食,打通情感管道,與觀眾某種情緒上的共鳴。又或者通過美食,將老百姓的餐桌故事進行串聯,借由個人的記憶,讓一檔美食類綜藝與普通人真正發生關聯。

這固然是一種不錯的嚐試管道,但是一擁而上,未免又將深陷同質化創作的窠臼,創新度不足,換湯不換藥的內容遲早會被關注唾棄。

觀眾在觀看節目時可以獲得視覺上的愉悅,也可以獲得的經驗和共感,甚至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美食節目無疑就是成功。

最後更新:2017-10-08 09:23:43

  上一篇:go 《易經》看象思維看粽字,米 宗,做飯要用大米,教育好孩子要找祖宗
  下一篇:go 美食毒舌代班測評秦皇島自助水餃,結果打出了有史以來最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