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6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美食节目井喷,越来越“好看”,却又逐渐无“味”?

这边厢《中餐厅》刚刚落幕,那边厢新一季的《锋味》磨刀霍霍。随着,综艺节目进一步细分化发展,和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垂直类综艺节目迎来井喷式的大发展。这其中,美食节目因其题材包容性极大,又具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各方眼中的香饽饽。

网台齐发力,直播端表现出色

在数量上,网台两端发力,美食综艺大幅度上升,甚至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 美食综艺已经成了除慢综艺之外,成了另外一个大势综艺 。

在类型上,美食综艺变得越来越多元,创新的同时,也让美食节目变得渐渐不那么像美食节目了,又或者说,诞生了一连串的新型美食节目。比如,融入了狼人杀的“访谈节目”《饭局的诱惑》,有自主IP加持《黄小厨的春夏秋冬》,小s的内地首秀《姐姐好饿》则是在美食的基础之上,强化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俨然成了一档脱口秀节目,做菜的过程成了聊天的载体。

《吃光全世界》则跳出美食节目的“棚内录制”的桎梏,大胆地走出去。优酷视频的《穿越吧厨房》则是美食游戏两不误……除了诱人的美食外,节目中诸位主持嘉宾的大尺度演出,更是奉献了众多观众热议的话题:黄小厨与海泉两位导师“走脑壳演出”等等。

如上总总,无外乎是在形式上做了革新,节目元素的创新,如从“做菜”到“厨艺”,过渡到“厨艺+竞技+娱乐”‘;节目参与嘉宾的创新,升级平台,提升明星卡司;节目播出形式的创新,加入时下流行的“直播” 等等强互动的形式,越来越多得出现在美食节目中。

特别是,美食+直播的玩法,更是打出了与却卫视综艺全然不同地一套组合拳玩法。如美食+谈话《饭醉现场》、美食+狼人杀《饭局的诱惑》、美食+旅游《味解之谜2》、美食+电商《茜你一顿饭》等等。这些节目最大的特点便是结合了直播的强时效性、强互动性。观众不只是在看节目中的明星大咖吃饭,他们可以决定节目的走向,选择让节目中的嘉宾吃下哪种惩罚食物。

元素不断扩充同时,仍因坚持美食本位

一方面,得益于这些节目,美食节目的边界被不断拓展,跟生活类息息相关的元素都被囊括进这个大类,美食节目的兼容性得以管窥。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些综艺节目的发展,美食作为美食综艺本体的地位却逐渐模糊。

我们或许再也难以寻得以《天天厨房》为代表的传统的美食综艺节目了。在以往的美食节目中,往往都是围绕着,主持人与主厨的“二人空间”打转的。是将烧菜,烹饪等相关的点评与访谈作为主体的,菜肴以及制作的过程仍然是节目的本体。

或重美食,轻可看性,或重可看性,而美食则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美食的“味”,美食的本体位置渐渐被模糊化了。美食更多让位,于对嘉宾的关照,更倾向于戏剧矛盾的制造,情感的渲染。比如,某节目明星们不再是简单地做一道菜,而是会以“委托人”的身份出现,讲述他们人生路上最感激的人,并首次披露背后的私密故事。除了美食之外,融合了情感、悬念、挑战等多重元素。

诚然,美食如果作为单独的内容呈现,会显得单调。将美食内容和其他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捆绑在一起,无疑会扩大了受众面。各类元素的叠加,能让美食节目常播常新,给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但因为别的元素的添加,而弱化美食,却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如何更好的平衡可看性和专业性或是此类节目急需解决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美食节目愈发地强调,“人的重要性”,“人”在节目中的作用也从最初的“衬托”到“以人为本”,越来愈多的节目,选择以美食为切入点剖白生活,找到与食物有关的人情味,通过美食,打通情感管道,与观众某种情绪上的共鸣。又或者通过美食,将老百姓的餐桌故事进行串联,借由个人的记忆,让一档美食类综艺与普通人真正发生关联。

这固然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管道,但是一拥而上,未免又将深陷同质化创作的窠臼,创新度不足,换汤不换药的内容迟早会被关注唾弃。

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获得视觉上的愉悦,也可以获得的经验和共感,甚至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美食节目无疑就是成功。

最后更新:2017-10-08 09:23:43

  上一篇:go 《易经》看象思维看粽字,米 宗,做饭要用大米,教育好孩子要找祖宗
  下一篇:go 美食毒舌代班测评秦皇岛自助水饺,结果打出了有史以来最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