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0 返回首頁    go 期貨


用精細化詮釋研究員本色

  ——專訪國泰君安期貨玻璃分析師張馳

  引言

  國泰君安期貨分析師張馳是玻璃期貨“元老級”研究員之一。從入行時青澀懵懂的“小白”,到如今玻璃市場中叱吒風雲的“張大師”,期貨日報記者見證了這位“大神”在期貨市場上的成長。

  接觸期貨是偶然中的必然

  與張馳相識,還是在玻璃期貨上市後交易所組織的第一次調研中。那時的他,羞澀、靦腆、不愛講話。四年過去了,玻璃期貨調研團隊的成員換了一撥又一撥,唯一不變的是,張馳依舊堅守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市場人士的認可,其精細化的研究成果也成為玻璃市場行情走勢重要的參考依據。

  令期貨日報記者好奇的是,論專業,生物與期貨“八竿子打不著”,一個高分子材料專業出身的人怎麼會戀上期貨呢?

  畢業的時候,張馳淒淒惶惶希望找一個企業收留自己。幸運的是,在學校的時候已經做好了就業規劃,那時的目標就是做一名化工行業的分析師,所以研究生三年都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做化工分析師,需要搞清楚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分析方法。”張馳稍有羞澀,他說,準備了三年,應聘的時候,帶著一份寫好的研究報告到國泰君安期貨麵試,然而就被收留了。

  說起來,張馳與國泰君安還有著一段小插曲。大一新生報到的時候,從未出過遠門的他一個人從農村老家扛個破箱子踏上了求學之路。在學校附近下了公交車,抬眼就看到國泰君安分公司的招牌。人生地不熟的張馳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學校入口,這時候隻能走進國泰君安求幫助。一位好心的員工把他帶到了學校門口。原來,校門離國泰君安分公司隻有20米遠。而這,一下子拉近了他與國泰君安的距離。

  2012年年初,張馳進入期貨行業,成為一名化工研究員。在他的概念裏,金融市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這裏風雲變幻,每天都不一樣。比較而言,期貨市場更加吸引他的地方是,期貨相對公平,也更加真實。“股票市場可以靠夢想撐起一隻大牛股,而期貨市場的夢想通常隻有幾天。”張馳認為,在期貨市場中沒有什麼人或者機構是絕對的權威,能夠絕對掌控市場。這樣的一個市場,給了研究員發揮的空間,因為價格走勢是由市場規律或者說供需格局決定的,研究員在正確的方法指引下形成正確的預判,他的市場價值也會不斷提升。

  一篇玻璃報告一舉成名

  說起張馳,玻璃圈兒的人其實並不陌生,很多人都讀過他的成名作——2013年發表的《玻璃將要跌至800元/噸》。“不要998,隻要778。”直到現在,還有不少業內人士拿這個梗開玩笑。這篇報告確實對當時的市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據張馳介紹,2013年,玻璃價格還在1200元/噸附近徘徊,他當時的邏輯是房地產放緩,玻璃價格要真正見底必須大規模出清產能,而要大規模出清產能,玻璃價格勢必跌到800元/噸附近。“喊出800元/噸被業內人士普遍笑話,然而,2014年玻璃價格一路下挫,產能大規模退出,沙河的價格也到了800元/噸附近。”

  在他的研究報告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成名作,還有一篇2015年的年報。“這篇年報其實是我自身研究體係到了一個自己相對滿意階段的總結性報告。”張馳認為,在研究員的定位和發展上,關鍵要看自身的研究框架和體係,它們是研究員的飯碗。這個研究框架和體係不僅能夠解釋過去,而且同樣的邏輯下能夠對未來做大致的趨勢判斷。

  對張馳來講,他在研究道路上的成長經曆了從泛泛而談到細致研究、從空洞的宏觀到邏輯緊湊的研究體係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實際上是由他自身的特點決定的。

  上學的時候,張馳就一直想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說世界的表象是物質,那麼決定物質的就是製度和科技,而它們又是由文化所決定的。”張馳認為,這裏的文化指的是習俗,借用電視劇《天道》裏的說辭,就是文化屬性;按他仰慕的曆史學家劉仲敬的話說,叫法統。

  在進入期貨市場之前,他的腦子裏充滿了宏觀的理念。但是,商品市場是一個很現實的市場,從宏觀到產業需要嚴密的邏輯來打通中間的脈絡。這一步在張馳剛開始做研究工作的時候是完全沒有考慮的,後來才慢慢摸索出一些方法。

  完善框架體係才是關鍵

  自研究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國泰君安期貨至今,張馳一直從事的是商品研究工作。據他回憶,在剛入行的時候,賣方研究員並不被市場所看重。當然,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這也與賣方研究員實力越來越強有關。

  早年,研究員更多是扮演著消息員的角色,分析研究沒有嚴密的邏輯體係,討論行情都是首先說宏觀麵,其次說供應情況,然後說需求情況,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而宏觀、供需和結論之間沒有什麼邏輯。也就是,論點、論據、論證的過程沒有關係。現在,大家都有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邏輯體係,數據也非常詳實,研究員這一角色在市場上越來越被認可。

  在這個基礎上對市場足夠了解,深入一線調研,貼近市場,張馳認為,這是做高級研究員必不可少的。

  但有一點值得關注,由於賣方分析師在市場上不太受重視,薪金水平不太高,機構研究員相對來說高大上很多,收入水平也好很多,以至於近些年出現了期貨公司研究人才外流的情況。

  “對於賣方來說,研究員並不是核心生產力,大部分期貨公司的核心還是經紀業務,業務員才是公司的重點關照對象。對於很多中小型期貨公司而言,研究員幾乎成了可有可無的崗位。然而,在機構,研究員至少是核心生產力之一,或許研究部門不是直接創造收益的部門,但跟公司收益有很大的關聯度。”張馳稱。

  就張馳而言,基本上沒考慮過轉型。“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回答內心的問題:從文化到製度到物質是怎麼演變的。”他坦言,目前,期貨公司研究員的這個工作可以幫助他找到想要的答案。他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追求內心答案的過程,對他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幫助,甚至是他建立研究的框架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搭建和完善框架體係,也能部分回答他的終極問題。

  期貨日報記者明顯感受到,這兩年的張馳忙碌了許多,市場上主動與他交流的人變多了。

  談及未來規劃,張馳坦言,完善框架體係這個事兒還遠沒有結束,把功夫練好了,發展空間自然會出來。

  “一個研究員,有了很好的框架體係,轉型去做基金經理或者去買方做研究員都可以。反之,無論怎麼轉型,空間都十分有限。”在他看來,研究員最重要的是完善研究的框架體係,而不是隻做一個消息員。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18 01:24:28

  上一篇:go 鄭商所:31日起錳矽交易手續費調整為6元/手
  下一篇:go 始終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