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0 返回首页    go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上路”应做好多重准备

文/ 野村综研通信&ICT事业咨询部咨询顾问 孙晓道

近日,一则“全国首批宝马共享汽车登陆沈阳街头”的新闻荣登多家主流媒体的热搜。一时间,这些共享宝马满足了大众对于“豪车”的幻想,“坐在宝马里哭”成为了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实现的可能。

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共享汽车服务于2010年前出现在杭州阿里巴巴商业园区,一个名为车纷享(CCClub)的汽车共享业务公司为园区内的人们提供出行服务。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万辆的共享汽车,遍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庆等多个一、二线城市,且90%以上为新能源汽车。此次的共享宝马,则是以豪车标榜,相较于早已诞生的共享新能源车一直不温不火的现状,共享豪车能否烧出共享汽车的未来?

在笔者看来,共享汽车的前景可期,但各运营商还应以便利性、高效性、安全性为核心,通过商业模式与车载技术创新,来拓展这个新的蓝海市场。

便利性

共享汽车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人们出行的便利。如果说共享单车就是为解决最后3公里出行而生,那么共享汽车完全有能力在其后20-100公里内解决各种出行需求。然而在同类市场中,出租车、网约车同样具有该功能,且通过滴滴、Uber等网约车平台的串联,基本实现了随时、随地用车的可能。同时,共享汽车无法像共享单车那样,可实现短时间内大规模投放以及不受限制的取车停放(尽管目前在逐步完善电子围栏机制)。因此,赋予共享汽车精准定位,通过差异化战略有别于网约车与出租车服务,提供特定场景下的出行服务,是各个运营商需要思考的课题。同时,与当地政府共同协商,解决停车难问题,也是实现用车便利的关键。

高效性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闲散物资,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此次共享宝马的资费为每公里1.5元,封顶200元,可以说确实以低价格为大众提供了出行服务。而作为企业,无论噱头做的如何大,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即使最终通过车内植入商业元素,也是如此。因此提高车辆的使用频率,提高周转率,让共享汽车成为流量的聚集,是各运营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就在前几日,有人便开着刚刚上市的共享宝马玩漂移,不仅周转率低下,车辆也造成了较大的磨损。未来,在难以突破规模经济瓶颈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些机制手段,来优化出行行为,以提升车辆使用的效率。

安全性

共享汽车面临的另一大课题则是安全性,也是最需要重视的一点。例如是否酒后驾驶,是否借用他人账号登录,是否违章停车,是否出现交通事故等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OBD(车载诊断),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会陆续导入,以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对于运营商而言,没有技术的保障,将难以实现共享汽车的有序运营。因此,一家成功的共享汽车公司也必然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以技术驱动,才能取得商业模式上的成功。

就在共享宝马推出的前几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填补了国家层面对于汽车租赁管理制度的空白。而这对于方兴未艾的共享汽车市场而言,无疑是一重大利好。从各国的共享汽车发展情况看,最终都能在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出行需求等方面带来益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片可以期待的市场,只是“上路”前,应该做好十足的准备。

(今日编辑 :崔亮亮)

最后更新:2017-08-23 10:45:07

  上一篇:go 共享汽车先发后至,仍面临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
  下一篇:go 共享汽车真的来了!记者实测北京三家公司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