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62 返回首页    go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还有未来么,难道只有死路一条?

前几日,首家共享汽车公司“EZZY”倒闭的消息,在圈内传得沸沸扬扬。从其创始人强的“谢幕语”以及创投界的反应来看,大家都普遍的认为这也仅仅只是在竞争激烈的共享汽车事业中一次失败的运营案例,所谓优胜劣汰,EZZY只不过是被第一个踢出局了而已。共享汽车也仍然被看好,也仍然是创业者和投资人们眼中的金山。

呵呵!

付强(EZZY创始人)曾言:“只有死亡才是共享汽车的终点”,尽管这句话被他自己给应验了,但是EZZY的倒闭在H2看来,也仅仅只是个开始,准确的说应该是共享汽车死亡的开始......

“共享+”已然是当下最火热且最被看好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可稍微懂点创投的人都明白,当下任何一个能让投资人放款的创业公司其在运作规划里都会有一个所谓的“良性闭环”。

然而,相比其他的共享创业而言,尽管大环境下的共享汽车都存在良性闭环的蓝图,但是在共享汽车的背后却隐藏这一个由“成本、营收、体验”所构成的恶性闭环。

也许人很多看来,这只不过是全行业领域的一个基础营运要素,怎么就成为了共享汽车的恶性闭环?

NO!NO!NO!

如果你确切了解过共享汽车,你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基础要素其实就是整个共享汽车的催命符!

确切的说,这张催命符原理极为“成本过高导致体验感差,差的体验直接影响盈利,低盈利甚至亏损状态便直接转嫁于成本之上.....”由此形成一个恶性闭环。

首先,就成本过高的问题而言,90%的共享事业其实都可以说是一个轻资产的事业,甚至是无本买卖,然而共享汽车由于“汽车”这个关键词的存在,其本身毫无疑问的就变成了一个重资产事业。

那么这个事业有多重?共享汽车的车型非常多样,从奔驰宝马到力帆众泰应有尽有....车辆成本价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一台共享汽车的成本甚至都能建设几个甚至数十共享单车网点)。

然后,我们再算上共享汽车的铺货数量、共享汽车公司的人工费用、广告宣传费用、车辆燃油/充电费、停车费(城区中心停车位平均余月成本超过800元)、维修保养费、违章处理(100元起/次)以及补贴等.....一年下来,一家共享汽车公司的运营成本至少在千万,甚至上亿开外。

再纵观整个共享汽车行业,90%的公司都还处于天使轮或A轮融资的状态(除开部分车企牵头的共享汽车公司),就融资能力而言,表现较好的也不过5000万元(EZZY融资4000万)。可见共享汽车是一个运营成亚历山大的事业......

再谈到又高成本所造成的体验感差的问题。按照道理来说,成本越高体验感应该是越好才对,然而就共享汽车这个行业而言,高成本却并不代表高体验。并且共享汽车的体验还并非单性的体验差,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体验差。

第一,成本过高,导致共享汽车的网点及使用车辆的数目稀少,并且使得共享汽车有着固定起始停放点。数量及路线的限制,从而无大大降低了足用户在用车的便利性和自由性。

第二,成本过高,导致绝对多数的共享汽车公司为达到辐射能力强,市占率高的成果,而采用价格便宜且低配置、续航历程段的小型车。这里对于有空间及乘坐舒适感、配置实用性以及续航里程有着较高需求的用户来说,体验感就非常差。

第三,成本过高,导致部分共享汽车公司为提高用户的车辆体验感,从而采购价格较高却品牌性、配置普及率、空间及续航里程较高的车型。然而,单车体验被提升的同时,却造成了该共享汽车网点的及网点上车型数量的大幅降低,从而出现没车用的囧境,这又是另一个体验差的问题。

第四,成本过高,导致很多共享汽车的收费水平比起是营运出租车和网约车还要高,并且还要自己去驾驶车辆,经济成本及人力成本提升,其体验感再次降低。

大家都知道共享汽车公司的营收分为押金和租金两大板块。可是,所谓体验即为口碑,对于体验感的共享汽车行业而言,在用户群体里的口碑传播自然也就一差再差。差的口碑带来的便是注册用户量增速的降低甚至是用户流失。

增速的降低和用户的流失,就直接影响到了共享汽车营收押金,而营收押金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一个维持共享汽车运营的现金流的作用,并且其真实性是上相当于一种集资或贷款,最终需要给用户,是一种不稳定的现金流,风险系数极高。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用户退款,其公司面临流动资金压力便无比巨大。

同时用户量增速的降低甚至流失,也会影响共享汽车用户使用率,从而影响车辆分时租领的租金。押金和租金的双向失利,便会出现低盈利或亏损的状态(据调查,在全国近300家共享汽车公司里,仅1家盈利),而这种状态呈现,最后也会转嫁于成本之上,造成运营成本的增加......

最终,这一套共享汽车行业里由成本、体验与营收所构成的恶性闭环便完美的展开,久而久之,对于投资人来说,一家成本又高、用户量又少,营收状况又差的共享汽车公司,就不存在任何价值,随之而来的便是撤资、不跟投、无下轮融资等情形。最终,烧完了最后一分钱的共享汽车公司,就只能投身“死亡”的怀抱。而死亡,也将是90%以上共享汽车公司的归宿!

90%以上的共享汽车都将面临死亡,是否代表着共享汽车已经没有未来呢?

NO!NO!NO!

其实,还有一线生机,关键就在于打破共享汽车行业的恶性闭环。对此,H2不才的认为只要从这两点入手或许能盘活此局。

打破单一的营收模式

刚才已经说到了共享汽车的营收模式只有押金与租金两大版块,而鉴于押金的风险性,租金也就成了共享汽车唯一的盈利来源。但是面对高额的运营成本,单靠租金明显是不现实。对此,推出新的营收模式迫在眉睫。

就H2认为倘若以共享汽车的“汽车”出发,车身广告、广告推送等都将共享汽车的营收注入新的血液。据了解,全国截至目前已经全国已有近30万台共享汽车的存在,而共享汽车的数量、车体的面积以及车辆的流动性,无疑是广告主们一大投放新平台。对此,在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下共享汽车公司们完全可以承接相应的广告内容获得收益。

广告推送则可应用于用户用车时,基于用户来往的目的地,以及驾驶行为等大数据方面的分析,由此在车辆上进行语音的或中控屏幕的弹窗推送,其推送内容则为相应目的地或沿途上的餐饮、娱乐、购物等资源,而这一推送来源就必然是对于相关供应商的收费。

降低以车辆为中心的成本

在同样资金的情况下,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得共享汽车的网点及车辆的数目或车辆质感的提升,最终多方面的提高体验感,也为盈利的提升,运营压力的降低带来了正向的发展。

不过,这件事情最适合于各大车企或者以各大车牵头成立的共享汽车公司来做。原因为何,不少的车企都会有着不少短时间无法售出的库存车辆。而各大车企或者以各大车牵头的共享汽车公司,便可以此为共享汽车的车辆来源:

1. 对于共享汽车而言的大幅降低了车辆的采购及保养成本。

2. 为车企缓解库存压力。

3. 各个品牌车企的大量车型被当做共享汽车流动于市面上,也为其品牌车型带来巨大的广宣价值。

一举三得,何乐不为?再加上前面的营收模式的改变,构成恶性闭环的“成本、营收、体验”三大要素几乎被完全打破,局势也就明朗起来。

当然,90%以上的死亡,其实更代表着整个共享汽车行业的重新洗牌与规范化。即便是打破了恶性闭环,有着近300家共享汽车公司的这个行业,无论如何都会面临一场血战,说白了就是一场“金币战争”。

风风火火的共享汽车,最终会也如同当年的团购、网约车以及共享单车等行业一般,走上大鱼吃小鱼的并购路线,留下坚持到最后的“独角兽”或是几大巨头来享受整个行业所留下的巨大市场蛋糕。

届时,整个行业盈利模式、价格水准、使用便利性以及车辆管理都将大为改变,并趋于规范化,成为一个有着良性循环及竞争、并且真正能够为人民带来便利的的市场。

只是,可惜那些为“革命”铺路,倒在路上的“烈士”们......到底最后谁(们)才会成为共享汽车行业的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更新:2017-11-07 04:05:40

  上一篇:go 共享汽车行业迎来新玩家,美团、摩拜相继入局
  下一篇:go 共享汽车霸占居民停车位,到底是便民还是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