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人物
知道▕炒菜時,用雞精好還是味精好?很多人都用錯了…
在講究養生的今天,各種添加劑已經成為了過街老鼠,隻要看見添加劑就認為是不好的。關於味精和雞精,有太多說法:
吃多了會致癌!?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我改吃雞精了……
味精的成分就是一種氨基酸,可以放心吃?
我家非常注意健康,做飯從來不加味精雞精。
比成分
味精
圖中紅框標出的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看到這種名字,朋友們的想象力就化作了脫韁的野馬:
很“化學”的名稱 + 出現不過百年 + 工廠合成生產 = 不夠綠色,也不夠天然 = 有害健康
然而這個想法並沒有道理。
美國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等權威部門的評審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一定的限製,無需擔心其安全性。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雞精
看完配料表,大家肯定發現了,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
除此之外,還會加入鹽、核苷酸、糖和其他香料,味道比味精更豐富。高品質的雞精會加入雞肉粉或其他肉類提取物,但量的多少,就看廠家和價格了。
比營養
味精
正常吃一點味精,完全是無毒無害的,但營養就談不上了。
畢竟味精是調料,說詳細點就是“用來調味的佐料”,而不是主料。
雞精
雞精的配方雖然寫得很長,但其實營養成分也很少,主要功能同樣是調味。
如果硬要分個高下的話,可能雞精比味精的營養成分多那麼一點點吧。
比危害
味精
傳說穀氨酸鈉(味精主要成分)加熱到 120℃ 以上時,可能產生焦穀氨酸鈉。
這也就是傳說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禍首。其實,焦穀氨酸鈉並不致癌,隻是沒有鮮味,這也就是為什麼建議出鍋之前再放味精的原因。
其實,味精中的穀氨酸鈉根本不構成對人體的危害,如果非要說味精致癌,那鹽也一樣,高鈉飲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雞精
雞精本質上就是“有雞肉味的味精”,所以你再怎麼加熱,也不會產生“毒素”。
有人說,愛吃雞精炒菜的人,確實比不吃雞精的人身體差一些。
至於原因,不是放了雞精的菜和湯好吃一點,吃多了易發胖,會引起亂七八糟的小毛病;就是鈉攝入過量了。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一直是鹽多鈉多,高鈉飲食很容易引發高血壓等健康問題。
那麼必須再強調一句:味精雞精無害,還是適當地吃比較好(最好是少吃一點)。
炒肉菜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穀氨酸,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海鮮等。
放醋的菜
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肴不用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裏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用放味精。
調料餡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卷餡時,都會放點味精。味精拌入餡料後,會一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
溫度隻要超過100℃,味精就會發生變性,形成焦穀氨酸鈉(無毒、不致癌),這樣不但無形中加大了鈉的攝入,而且鮮味也沒吃到。
在製作熱菜時,也是要在菜肴即將離火時才加入味精。
甜的菜
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肴中才能完美的釋放出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製甜鮮的本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建議加味精。
在做菜時常會放一點味精提鮮味,尤其是做湯的時候是少不了它。不過有這樣兩類人還是需要慎用的,至少不能過量食用。
兒童
如果兒童食入過量味精,可能會出現偏食,厭食,愛吃零食等壞習慣,會影響兒童體內正常的酸堿平衡,造成消化不良,影響健康成長。在目前市場上的兒童食品中,如一些小零食,有許多就是靠添加味精來吸引兒童“成癮”的,應引起高度重視。
老年人
老年人味覺功能減退,如果靠味精來刺激胃口,更容易造成對味精的依賴。另外,味精中含有相當數量的氯化鈉,一些味精中食鹽占了大部分。這樣就造成了鹽的大量攝入,成為高血壓的誘發因素之一。所以,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老年朋友限鹽,也得限味精。
點擊播放
GIF/41K
最後更新:2017-10-08 07: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