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
機器人
人工智能漸拓“用武之地” “失業危機”是否將成現實?
中新網上海8月30日電 (記者 鄭瑩瑩)當餐廳湧入服務機器人、汽車出現“無人駕駛”、圍棋界有了阿爾法狗……人工智能已非“紙上談兵”,是否會引發人類下一波“失業潮”?這成為30日於此間舉行的“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備受熱議的話題。
該峰會由中國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指導,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發改委、徐匯區政府、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共同主辦,是上海市首次召開全球性的人工智能峰會,吸引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德國工程科學院等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共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肯定會取代一些行業,導致一些人失業。這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已不稀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就如曾經電子郵件的出現,讓一部分郵遞員失業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讓一些崗位“黯淡無光”,但這些崗位要全部消失也很難。
他認為,製造、教育、醫療等行業受到人工智能的衝擊將會最大,“很多崗位可能將被智能機器人替代,但同時也會出現更多新的工作,人類將更加尊嚴、優雅、智慧地生活,迎來與機器人共舞的新時代。”
小i機器人的董事長袁輝認為,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對產業及社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比如昔日紡織女工的下崗;而這次人工智能的衝擊可能會超乎人們想象,“未來很多標準化、重複性的崗位將會被機器人取代,屆時不僅涉及下崗人員要如何再學習,甚至影響未來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他且認為,這個“未來”會非常快,在5到10年內很多行業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也有一些專家持不同觀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指出,“失業潮”一時半會不會來,“沒那麼容易,人工智能所能替代的,暫時都還是一些重複性的工作,比如開門、檢票之類,但要真正大量去替代醫生、記者等職業,還言之過早,技術也還沒發展到那個階段。”
他指出,人工智能與產業的結合有很長的磨合期,“機器人複雜的應用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有各種各樣的場景,並非易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表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出現計算機時,美國的工人是反對的,認為計算機會取代人的工作,但事實證明計算機出現了以後,產生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人工智能也是一樣,它取代的是落後的生產力,取代那些重複的、危險的、讓人感到乏味的工作。”
以“無人駕駛”為例,吳澄表示,不是說有了“無人駕駛”係統之後,人就不能開車了,未來的汽車是選擇多樣的,比如路況好的時候,人就可以啟動“無人駕駛”係統小憩一會,“說人類將被人工智能消滅,這是簡單化的誤區,發展人工智能是解放人,而非取代人。”(完)
最後更新:2017-08-30 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