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機器人
機器人專家周雪峰:讓機器人也有“工匠精神”
周雪峰
金羊網記者 李鋼 實習生 黃桂煊
用戶在圖形界麵上進行選擇,三分鍾後,一個個性化的U盤就出現在了客戶的麵前;一台機器人伸出鐵臂,卻能夠做出如同精巧的工人一樣的動作,在產品的表麵進行精心的打磨。
這些場景,都展現著未來中國製造的發展方向——智能化。
廣東省智能製造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雪峰,多年以來一直在智能製造、工業機器人的科研領域深耕。如今,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研發,通過技術手段,將“工匠精神”灌輸到機器人之中去。
“我們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離線編程係統,通過自主運動規劃技術,使得機器人可以在複雜的運動路徑上實現更精細化的操作。”
另外,周雪峰的團隊還在努力讓機器人學會控製“力”。
“機器人和人的優勢正好相反,人在位置的控製能力上較差,但是對力的感知和控製很好,所以一個工匠可以實現很精細化的操作,而目前機器人在位置控製能力上很強,但在力的感知和控製能力則比較弱。”
在進行一些複雜表麵的加工時,得讓機器人學會走軌跡、控製力,保證所加工的表麵每個位置的受力都是可控的,這樣才能保證加工的品質。
周雪峰認為,近幾年來在機器人領域,廣東省在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都有了很大提升和發展。據統計,2014年以前,機器人相關企業僅有30家左右,而2016年已有700多家,在數量上翻了20倍,名列全國第一。此外,據統計,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十大品牌中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有兩家企業上榜;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廣東的優勢則更加明顯,深圳的大疆無人機、優必選的仿人機器人,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更讓周雪峰感慨的是,在過去的五年間,他看到了機器人以及智能製造的蓬勃興起。
“我剛剛來所裏工作的時候,還沒有專門的機器人技術團隊,但是當時所領導預測,未來幾年機器人必定火起來,所以要提前進行布局和技術儲備。而企業需求的變化,我的感受也很深,當年企業對技術並不感興趣,向他們推薦機器人技術的時候,企業的老板們首先關注的是成本。當時,一台工業機器人大概要二、三十萬元左右,老板們就會考慮,請一名工人隻要幾萬塊,上機器人兩年內無法回收成本,不劃算。可是沒過幾年,很多企業老板就會主動找過來,要求為他們的工廠配置機器人。”
周雪峰認為,這種變化的形成一方麵是因為從大環境上講,國家一直在推動智能製造,另一方麵企業也在麵臨著成本上升、轉型升級的難題。
“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工業機器人的價格也在不斷下降,我記得,2003年我們學校購買一台焊接機器人要花費四十萬元左右,而如今一樣的機器人,價格已經下降到了十多萬元。其中,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是進口機器人價格直線下降的主要原因。”周雪峰講道。
對話
機器人發展空間巨大
記者:中國的機器人技術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周雪峰:近年來,中國在機器人的發展上非常迅勐,就服務型機器人來說,可以排到世界前三的位置,而工業機器人的水平過不了多久也可以達到世界前列。很多國外的科學家了解了中國的機器人技術後都驚歎,說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這個和國家、政府的規劃和引導是分不開的。
記者:中國提出了“智能製造2025”的目標,那麼,當前中國智能製造的水平又是如何的?
周雪峰:未來智能製造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從概念上說,智能製造範疇大於機器人。從我們所近期在“互聯網+”博覽會展示的U盤定製示範線的案例可以看出,智能製造的體係中由工藝、支撐設備、信息化等多種要素聚合而成,其中信息化是核心,要實現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和客戶實時互動,成為數字化的工廠。
現在,從國家到省裏,都在大力推動智能製造,每年都遴選一些企業進行智能製造的示範,這些企業自身大多在前期已經投入了很多,具備了智能製造的基礎。我曾經到美的設在南沙的一個工廠去看,那裏的智能製造水準已經相當接近國外提出的“工業4.0”標準。但是,智能製造的建設周期比較長、投入也比較大,所以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還是麵臨著一些挑戰。按照廣東目前的發展狀況和趨勢來看,智能製造產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精彩語錄
在智能製造發展方麵,可以說國內在某些方麵比國外做得還好。德國的西門子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智能製造平台供應商。他們向客戶介紹他們最先進、最成功的智能製造案例大多來自中國,而不是在德國。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目前對於發展智能製造的熱情有多高。
編輯:林潤棟
最後更新:2017-10-19 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