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天貓
天貓物流大提速 京東構築的護城河被瓦解
作者:龔進輝
8月17日晚,阿裏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財報。作為亞洲第一家市值突破4000億美元的公司,阿裏業績增長依然迅勐,收入漲幅56%。天貓交易額(GMV)增長也達到驚人的49%。在規模體量遠高於京東等其他零售平台的基礎上,天貓增速超過京東,證明了這隻新零售的大象依然可以翩翩起舞。
伴隨著天貓新零售戰略的加速落地,天貓的物流服務已全麵提速。當日達、次日達、天貓超市1小時送達、盒馬30分鍾送到家、兩小時極速上門取退......天貓掀起的一場物流大提速戰役席卷而來。
日前,天貓還在北京率先啟動了“三公裏理想生活區“計劃。明眼人都看得出,天貓發起北京攻勢既有拿下商業戰略高地的意圖,也有給京東下馬威的弦外之音。伴隨著天貓物流大提速,京東十年構築的物流核心優勢,實際上已被瓦解。京東物流隨即做出了調整,從戰略擴展轉向了戰略收縮。
京東自建物流的核心優勢已被趕超
京東物流重金投入10多年,構築的核心競爭力就是“211限時達”服務。2010年3月,京東物流推出211,主打當日達,加上次日達訂單,占比達到自營總訂單的85%,表現搶眼的背後是京東付出高昂的代價,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十年、數百億、超12萬。
十年,指2007年初京東掌門人劉強東拿到第一筆1000萬美元融資後,在一片質疑聲中踏上自建物流之路,經過十年艱難探索,帶領京東物流從企業物流蛻變為物流企業。
數百億,指京東搭建自建物流體係的大致開銷。2011年劉強東放言投資100億建物流係統,購買土地、建造庫房、購置設施、設備和係統軟件研發等固定資產占相當大一部分。有業內人士稱,京東物流累計投入達到300億元。
超12萬,指京東的員工數量。京東物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走自建模式的京東物流需要招聘、培訓、管理一支超12萬人的龐大隊伍,其中僅配送人員就超過6萬名,難度和成本之高可想而知,過去3年京東勞動力成本支出分別為41億、73億、108億。
與京東模式不同,天貓則走了一條開放式的物流升級之路。在菜鳥的助攻下,截至2017年3月,天貓已在超過1000個區縣實現當日達和次日達,而且已開通服務的線路上,妥投率高達99%。對比天貓和京東物流的履約成本,京東自建的成本遠高於天貓對第三方資源的協同利用。
天貓借助開放的物流網絡,通過大數據連接,發力輕巧,而且在輕模式下,天貓配送速度進步神速。211限時達作為京東物流最核心的能力,承載了10多年的連續重投資,而天貓做到同樣的效率隻用了短短1年。
由此可見,高效配送並非自營電商的專利,隻要建立統一標準,加強協同,大量運用智能技術,平台電商照樣能提供飛一般的配送服務。
天貓新零售催生物流新速度
除了京東的核心物流優勢被趕超,京東打造的尖刀型物流速度——2小時極速達也遭遇天貓1小時達的強勁挑戰。京東方麵認為,天貓1小時達更像是京東到家,但其實這兩者截然不同。
天貓超市1小時達是天貓的新零售項目,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其會針對不同場景,基於數據沉澱的人群特征和消費特征,進行區域化選品,滿足人貨場重構的特征;京東到家是定位於O2O生活服務平台,依托京東眾包物流體係,提供快速送達的社區超市配送服務和生活服務項目,品類涵蓋日用百貨、生鮮食品、家居用品等。
不難看出,天貓超市1小時達服務本質是“近創新”的新零售實驗,對大數據精準化運營要求較高;京東到家則幹的是純跑腿的活,需要整合社區周邊的商超和高頻服務資源。實際上京東到家的配送速度嚴重依賴於門店的處理效率,很難有確定性的時效,這更像現在外賣平台的模式。
此外,京東速度裏麵能與天貓超市1小時達對標的,隻有是2小時極速達。但從時間效率上看,兩者已經有成倍的差異。而且對京東極速達來說,更要命的是天貓新零售還有另外一個秘密武器——盒馬鮮生。盒馬可以做到30分鍾送貨到家,又把物流速度提升了一個量級。兩強相夾擊之下,京東極速達的尖刀優勢也被生生折斷。
無論是天貓超市1小時達,還是盒馬鮮生30分鍾送貨到家,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社區店,而是依托天貓智能供應鏈、大數據驅動的未來社區中心。二者在北京均處於舍命狂奔的階段,模式走通後將快速在全國複製,其配送優勢是京東不可比擬的。
京東物流進入戰略收縮期
有些人注意到,京東升級了“京準達”服務:在核心城區,預約送達時間從2小時縮短到1小時再縮短到30分鍾。但是抱歉,在各大物流企業都在發力物流服務確定性的大背景下,我對收費性質的京準達並不感冒。
一方麵,京準達非要收費來緩解成本壓力也就罷了,但其沒有違約退款、賠付機製實在讓人失望,儼然成為京東一項無本萬利的收入,即便違約也不用承擔任何成本。不敢承擔違約成本,折射出京東物流的不自信和投機,以京東當日達、次日達的妥投率來計算,如果承諾賠付的話,將產生一筆不小的開支。
反觀天貓當日達、次日達妥投率高達99%,服務的穩定性決定了賠付金額可控,因此其才有底氣推出遲到免單、遲到賠付等承諾,消費者不僅不用花錢,而且可以賺錢,隻不過概率微乎其微。
另一方麵,京準達縮短到30分鍾的潛台詞是京東物流集中優質資源來服務核心城區消費人群,以持續獲得良好口碑,至於低級別城市和鄉鎮、農村的次要消費者,隻能犧牲速度和體驗。
按理來說,京東物流在一二線城市的配送服務表現可圈可點,日常維護即可,短期內沒必要尋求突破,縮小三四線城市配送服務與一二線城市的差距才是其當務之急。詭異的是,京東在一二線城市的口碑與三四線城市呈現馬太效應,難免讓人產生舍大家保小家的聯想。
京東物流戰略收縮的另一個鐵證是,京東正在試點從難以賺錢的鄉鎮配送當中抽身離去,從而收縮戰線專注於核心城區配送,這意味著原來服務鄉鎮的人員將失去京東員工的身份。劉強東曾高調表態,京東不允許有一個員工交給外包公司,但形勢比人強,兩大挑戰迫使他不得不順應殘酷的現實。
一是市場競爭加劇,順豐、圓通、中通等快遞公司紛紛上市,獲得資金助力後體驗迅速提升,京東物流的體驗優勢不再明顯,巨虧狀態下也沒充足本錢打價格戰;二是核心指標一升一降讓京東重新思考鄉鎮擴張計劃,連年上漲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下滑的客單價,導致物流成本占比持續上升,即履約成本居高不下,加上鄉鎮訂單密度稀少,拓展這些市場或將加劇京東虧損壓力。
因此,京準達升級實為京東戰略收縮的無奈之舉,而非震懾天貓的重大突破。犧牲鄉鎮固然可惜,但放棄購買力有限的鄉鎮消費者,可以換來城市消費者的口碑提升,這是很劃算的生意。短期來看,此舉對京東物流未必是壞事,但長遠來看,這意味著京東物流無法突破天花板,隻好半途折返,或將成為京東物流由盛轉衰的重要分水嶺。
最後更新:2017-08-20 01: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