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倒闭的背后,是行业使然还是自身原因?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借势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大家都想着飞,唯独没人想过到底能飞几米。
2015年底,共享经济首次提出;2016不少企业开始踏足共享经济;2017年共享经济浪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单车、充电宝、雨伞、宿舍、冰箱、汽车……,但凡你能见到的东西,不来个“共享”,似乎这件事情就不够体面。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共享单车企业倒闭了、共享雨伞有去无归了。10月25日,共享汽车EZZY倒闭了。
这是第一家倒闭的共享汽车企业,从上线到倒闭历时1年半,这不免让人唏嘘,究竟是共享汽车行业落幕的太快,还是企业人走地太过艰辛?
当然,EZZY也曾风光过的。
2016年3月10日,在北京的希尔顿酒店,付强召开发布会,一款名为EZZY的汽车智能共享平台正式上线,并确定使用BMW i3纯电动汽车作为主要的投放车辆。他表示“我们希望打造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出行体验,用户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驾驶这件事上,其他的事情由我们来解决。”
今年4月,EZZY获得了4000万元的融资。5月,还是在同样的地点,EZZY再次召开战略发布会,宣传全新的品牌和车型。
“我们没有跑路”。
仅半年时间,EZZY便风光不再。10月24日,媒体大肆跟进报道,“创始人跑路”的说法也大规模扩散。据付强表示,他们并没有跑路,只是在日夜不停的清算,在清散了员工之后,他们要自己以一抵十的功夫去清算资金。关于工资,24日时EZZY就与员工签订了协议,拖欠的工资将一分不少的发下去。至于用户的押金,还在清算中。
要知道就算按照1800位用户,每人2000块的押金计算,那也是360万块。这于EZZY来说,想不想还、还不还的上这是完全的两码事。而今天,是倒闭过去的第13天,EZZY的用户表示,EZZY总部维权没什么用。“就租了个临时办公室,有两个人在那,问了没有任何效果,而且他们临时办公的地方马上要搬走了,而且连租金都欠着。”
“还谈什么共享?所有押金全部退出,所有软件也卸了,以后再不碰共享了。”
也还有一群EZZY用户准备联合聘请律师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何EZZY的倒闭来的这么迅猛?
曾有人预言,共享汽车是下一个千亿美金的市场。共享经济的这股大风中,无论是自愿是踏足的,还是想乘风赶上的,这股风的确是刮的太猛了。靠着这股风,中国诞生了370家“共享汽车”注册公司,实际拥有车队的运营公司超过100家。
尽管如此,在付强看来,EZZY的失败依旧不能怪行业,是自己玩砸了。玩砸的原因不外乎一个是成本管理不当,二是融资失败。
EZZY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在高端人群,这点从车辆的投放上就能看到。因此,他们的车辆本身成本就比一般车辆要高,而且是高出不少。当然,这也是整个共享汽车行业在相较其他行业而言,在投放量上难以扩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了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度,EZZY花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举个例子说,EZZY 的理念之一是“全城免费停车”,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地勤司机去调配车辆(地勤司机最多的时候有 30 多人)。另外,在车辆未出租的情况下,那产生的停车费都是自己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换句话来说,EZZY 的客单价在 30 元左右,那么他们很有可能要为此支付 60 元的成本。
盈利问题的背后,融资成为最大支撑点
当成本降不下来,又需要快速占领市场的情况下,融资似乎就成为了续命的唯一稻草。这一点上,从我们看着共享单车的摩拜、OfO一路对抗到现在就颇有感悟了。共享汽车要想实现盈利,单车每日需完成4单,而目前行业内很少有企业能做到单车每日4单。长期的高成本费、持续的亏损,再加上外面还有一群竞争企业,如何融到资金成为生存下去的首要之事。当然,在这期间撑不下去的自然也就没了,这也是为什么共享经济下,多数企业“来的猛去的快”的主要原因。
EZZY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在今年的2月份拿到2000万后,付强也一直在寻找新的融资,尽管他前前后后找了50多家机构,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大机构愿意出资,最终失去资金支持的EZZY,很快就崩了。
共享汽车还有未来吗?
从共享经济下倒去的企业已不再少数,我们也不由得发问,共享经济还有未来吗?正如付强强调的:今天我们失败了,只能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并不代表共享经济的失败,更不能说明共享汽车的失败。
于共享汽车行业来说,我们还只是处在摸索阶段,在运营、成本管控,甚至是在汽车停放、驾驶安全等问题上,还存有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去谈及未来未免有点太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汽车已经由热转凉了,要想在这条路上走稳,需要的还是政府的支持以及更加成熟的市场。
最后更新:2017-11-07 19: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