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
人物
警惕!炒菜時的這個小細節,可能會致癌!千萬要注意了
致癌物質是來源於自然和人為環境、在一定條件下能誘發人類和動物癌症的物質。按其來源分為三大類:天然致癌物質,在原料加工過程中生成的致癌物質及人工合成的致癌物質。按其作用機理,分為引發劑(或稱始發劑)和促發劑。兩者兼是者稱為完全致癌物,僅有引發作用者稱為不完全致癌物。有些既非引發劑也非促發劑,且本身並不致癌,但能增強引發劑和促發劑的作用,稱為助致癌物。
油冒煙了才放菜,致癌物濃濃濃
致癌現象:等到油鍋冒煙,這樣的油溫往往已經達到200℃以上,此時才把菜下鍋的話,產生的致癌物不僅會增加癌症風險。
專家解析:這時的炒菜溫度在200-300℃之間,產生的油煙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丙烯醛、苯、甲醛、巴豆醛等,均為有毒物質和致癌嫌疑物質。
有研究證明,經常炒菜的女性體內丙烯醛代謝物、苯和巴豆醛的含量與對照相比顯著升高,也有研究證明烹調工作者體內的1-羥基芘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大大高於非烹調者。這1-羥基芘就是多環芳烴類致癌物中的一種。
正確做法:在油尚未冒煙時,把食材下鍋。還有一種簡單的測試油溫的方法:把竹筷子插入油中,當其四周冒出許多小氣泡時,就表示溫度足夠熱,可以下鍋了。
炒完菜馬上就關油煙機,致癌油煙充滿家
致癌現象:菜馬上就要出鍋了,關火、關抽煙機、盛菜,一係列的動作一氣嗬成,一道菜宣告完成。然而就是這一隨手的習慣,卻暗藏“殺機”。
專家解析:菜油本身含有較多的亞麻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當油溫升高到60℃時就開始氧化,升到130℃時氧化物開始分解,形成多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中有些就是致癌物;當食油燒到150℃時,其中的甘油會生成油煙的主要成分“丙烯醛”,其具有強烈的辛辣味,對鼻、眼、咽喉黏膜有較強的刺激。
炒蔬菜也會致癌,你們知道嗎?
炒西葫蘆排致癌首位
研究顯示:零食類所含最高,平均達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製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炒菜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蔬菜釋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幹炒的檢測結果無異。
西葫蘆高溫加熱後釋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僅低於零食類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條(390微克)。
大蒜、洋蔥在高溫烹調後,平均每公斤分別釋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
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燈籠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蘭(61微克)、絲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進入前十名。
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莧菜在炒製後,釋放出的丙烯酰胺較少,平均每公斤低於10微克。
最後更新:2017-10-08 0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