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26 返回首頁    go 期貨


三方攜手提升實體企業風險管理能力

  期貨公司、銀行、保險機構緊密合作

  

  當前,經濟增長模式從基本積累到創新驅動轉型,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改革關鍵期。加快和改善國家宏觀調控、優化資源配置、企業經營模式的轉型以及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都需要充分利用期貨衍生品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功能,這將為期貨以及衍生品行業提供廣闊空間。5月26日,在第十四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分論壇上,圍繞著服務,“發展”“創新”“融合”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關鍵詞。機遇與挑戰並存,無論是對期貨公司、銀行、保險機構,還是實體企業,就未來市場中的風險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風險管理業務迎來爆發式增長

  近年來,國內風險管理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2016年的數據顯示,風險管理業務規模增長到222億元,增長了96%;倉單服務銷售總額為1340億元,增長了5%;合作套期保值與風險管理業務簽約實體企業有776家,增長60%;場外衍生品新增名義本金達到140億元,較2015年增長237%。

  “2015—2016年,國內風險管理業務總資產從113億元增長到222億元,總資產增長主要源於兩個因素:一是參與數量增長,2015年隻有40多家,現在已經有62家風險管理公司加入到這個業務;二是業務利潤增加,這幾年已經有一些風險管理模式出來,也開始有一定的盈利模式,利潤增加也體現在總資產裏。”申銀萬國智富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寒立分析說,在2015—2016年申銀萬國智富投資有限公司的業務規模也翻了一倍,跟行業發展相匹配。

  借著發展的浪潮,不僅是申銀萬國智富投資有限公司,在一年多時間裏,不少風險管理公司的業務都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其中,華泰期貨的風險管理公司華泰長城資本的表現較為突出。據了解,該公司今年取得了大商所和鄭商所兩大期權品種做市商資格,其場外期權規模占據全國市場70%以上,保持了行業絕對的領先。2016年場外期權業務名義金額規模位列行業第二、權利金收入第一。

  “我們的風險管理業務之所以迅勐擴張,主要在於我們把客戶服務做得很深。”華泰長城資本副總經理兼期權業務部總經理程鵬解釋說,這個市場不僅有廣度而且有深度,少數客戶的需求可能遠遠超過了風險管理公司能夠承擔的服務能力,這一點是華泰長城資本與其他風險管理公司的一個重要區別。

  他認為,在衍生品業務的新市場裏,“普及”也許是風險管理公司的普遍做法,但是有效“普及”需要通過“榜樣力量”來實現。“我們自己實踐的經驗就是樹立榜樣、樹立龍頭企業,一個企業在風險管理業務做深之後,就有典型案例跟其他企業分享。”程鵬說,一個企業若能樹立起行之有效的標杆案例,就會帶動其他企業來效仿。

  機遇與挑戰並存。從間接到直接的參與,從單一到多元的模式,從簡單到複雜的設計,為期貨公司帶來較大的發展機遇。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風險管理服務業務大發展的同時,風險管理公司也遇到了需要攻克的難題。“一方麵,需要比較專業的團隊設計出一係列有針對性的產品;另一方麵,需要更大的期貨市場,現在期貨品種還不夠豐富,而且一些品種流動性不足、成交量不夠大,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客戶需求。另外,還需要完善投資者結構。”蔣寒立坦言。

  定位主導風險管理團隊的搭建

  就實體企業而言,當前對於期貨不是“會不會用”的問題,而是“定位準不準確”的問題。

  “企業在套期保值過程中,從時間維度看,定位是最重要的。”華泰長城國貿總經理於成剛表示,很多企業認為期貨是把“雙刃劍”,有優勢也有劣勢,問題在於企業的定位。他說:“一個企業從事期貨業務或使用這個工具,首先要明白‘你到底要用期貨幹什麼’,這個定位決定了企業很多做法,包括整個企業團隊的搭建。”

  從套期保值角度來看,如果定位準確,在企業建立團隊的時候,無論是研發還是交易,企業對待整個價格問題與投機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價格的定位由成本和供需兩點決定。供需決定不了下遊產品價格,下遊產品的絕對價格是由上遊原材料產品決定的。”於成剛表示,下遊產品的供需隻能決定下遊產品所在產業鏈利潤和供求情況,這句話指導企業在研發中什麼時候做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做到什麼程度。

  當然,企業搭建團隊離不開“宏觀、產業、技術”三個係統的建設。“由於我們企業對宏觀的要求不是一個宏觀對衝基金,所以企業隻需要知道現在是春夏秋冬哪個季節就可以了。”於成剛說,盡量讓自己做到冬天穿棉襖,夏天穿短褲,這對企業經營指導來說已經足夠了。

  據他介紹,即使現在價格上漲也是在一個大級別反彈過程中,由於需求沒有持續上升,不存在產業連續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應端引起價格急劇上漲,但是供應端價格上漲、下跌沒有改變實質性問題。

  企業要建立團隊,對產業的研究是基礎,需要有一個研究基本麵的小組和團隊。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做絕對價格漲跌,不僅需要研究所經營品種的漲跌,上下遊產業鏈定價都需要涉及。“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團隊通過基本的分析去尋找市場矛盾,然後選擇投資工具。”於成剛解釋說,由於基本麵很難選擇時點,而技術分析可有止損選擇,可讓企業看到客觀事實,所以企業建立團隊“宏觀、產業、技術”這三方麵的人才缺一不可,關鍵是要把這三方麵串聯在一起形成策略。

  在此過程中,企業還需注意風控和部門架構的設置。他認為,在套期保值的風控時,財務要和套期保值團隊絕對分開,而且兩個部門不能同時進行期現業務的操作。“套期保值和期貨交易最好是一個人來負責,剩下可以分小組做,否則沒有時效性,競爭性也會有所弱化。”於成剛說。

  在他看來,套期保值現在不是企業“做不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同時,當前市場中也出現更多的衍生品,來節省做套期保值成本和提高套期保值的效率,這也對企業的業務實踐提出了更高要求。

  擴規模、增業務三方融合發展

  在風險管理業務服務實體企業中,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期貨公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銀行與保險機構也成為風險管理服務的重要參與者,期貨、銀行、保險機構之間的業務合作在未來市場中也將大有可為。

  據工商銀行上海分行金融同業部副總經理馬嘉介紹,商業銀行和期貨市場有多年深入的合作,基本上基於以下四種模式:

  一是關於期貨的自營交易,不管是外匯還是商品交易團隊,商業銀行的自營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國內目前隻參與黃金和白銀期貨,還沒有完全進入到大宗商品中;二是在代客衍生品方麵,為企業法人代客交易提供服務;三是除了債券、貨幣市場外,資產管理業務也參與權益類市場,包括衍生品市場一些資產管理的投資標的;四是在傳統的經紀業務合作上,最基礎的是轉賬業務。“我們今年有望和部分期貨公司進行合作,做一些創新,利用手機銀行、互聯網平台,幫助潛在個人投資者比較方便地加入這個市場。此外,還有資金清算結算上的合作。原油期貨推出後,希望以期貨資金代理銀行身份,為投資者提供一些服務。當然這還有賴於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政策上的準入。”馬嘉稱。

  除了銀行機構外,保險機構也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麵與期貨市場合作做了大量的項目。中國人保財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張立表示,2015年年底,農業“期貨+保險”開始試點工作,經過兩年的時間,在各方合作下,該項目順利推進。目前品種已由大豆、玉米,擴展到橡膠、白糖、棉花,大部分品種已列入試點範圍。

  他認為,農業“期貨+保險”模式優勢已經逐步顯現,必然對農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一方麵,大幅提升農業保險保障程度。“原來的農業保險模式或是廣覆蓋、低保障的特點,或是低保費的特點。雖然這種模式在農業保險起步階段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新興農業主體大量產生,新興合作社、家庭農場、一些龍頭產品企業的經營規模相對集中,風險也更大,對風險保障的需求更高,傳統的農業保險模式顯然不能完全保障風險。就保險公司而言,在與期貨公司合作後,承保能力大幅提升,更好滿足了新型企業的保障需求。另一方麵,可以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各自資源。在定價機製方麵,傳統農業保險是保成本、保產量,是基於傳統數據基礎、運用清算基礎,基於定量定價分析,得出對未來風險評估。然而,期貨市場是通過供求雙方公開競價,公開性、透明性、準確性可能會更高。”保險跟期貨合作可以更好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各自資源,所以在定價上會更準確,更好服務於農業保險。張立說。

  在張立看來,“期貨+保險”模式的前景和潛力非常廣闊,對於該模式的創新他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保險產品可以進一步升級。目前“農業+期貨+保險”主要是價格保險,未來可以直接做預期收入,或者是收入保險,直接做經濟主體預期收入更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也可以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產品特點,開發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指數類保險。

  第二,目前主要是保障風險,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展,可以發揮征信作用。因為“期貨+保險”增加了農戶或經營產業水平,為他們貸款提供更大幫助,還可以發揮直接融資的作用。“期貨+保險”可以直接把貸款機構引進來,形成“期貨+保險+融資”全方位合作,形成完整的農業金融體係。

  第三,隨著農產品模式成功推進,可以把這個模式拓展到所有大宗商品中,包括鋼鐵、原油以及金屬類大宗商品。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期貨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期貨公司、銀行、保險機構需在資產管理、風險管理上把立足點放得更遠,而不是在短期擴大規模。總之,做大業務需要從長遠角度考慮把合作做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18 01:24:35

  上一篇:go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解讀
  下一篇:go 如何評價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