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2 返回首頁    go 期貨


努力讓更多涉農主體受惠於期貨市場

  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

  9月22日,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在農業部於北京舉辦的“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高峰論壇”上表示,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是大商所自身發展的根基所在、價值所在、職責所在。大商所將努力讓更多涉農主體受惠於期貨市場。

  李正強首先介紹了大商所在服務“三農”、幫助農民應對價格波動風險方麵進行的有益探索。他說,一方麵,大商所通過穩步加快市場建設,積極研發上市與農業相關的新工具、新品種,持續拓展服務“三農”的領域和範圍,增加服務“三農”的手段和方法。今年3月,國內首個商品期權——豆粕期權成功上市,作為我國第一個農產品期權,豆粕期權的成功上市豐富和完善了我國商品衍生品工具體係。另一方麵,大商所立足提升市場運行效率,不斷優化已上市合約和交易、清算、交割等業務規則。目前,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貿易、加工等涉農企業直接參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玉米、油脂油料、雞蛋等農產品期貨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功能得到有效發揮,也對玉米收儲製度改革等政策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據介紹,在此基礎上,大商所廣泛動員各方力量,積極探索服務“三農”的新渠道、新模式。一是通過玉米、油脂油料產業大會,為決策部門、涉農企業、金融機構等搭建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廣泛傳播風險管理理念,促進期現貨市場深度融合,提升期貨行業服務“三農”的專業技能。二是加強與種糧大戶(合作社)、涉農企業聯係,直接傳遞期貨市場信息,培養市場風險防範意識。持續不斷地開展“千村萬戶”服務工程,推動期貨市場信息下鄉,免費為農民提供知識培訓,支持涉農企業利用期貨市場改善經營管理。三是整合市場資源,探索服務“三農”的業務新模式。2014年以來,大商所在“公司+農戶”“期貨+訂單”等模式基礎上,支持期貨公司與涉農企業合作,開展“場外期權”試點,幫助農戶和涉農企業管理價格波動風險。

  李正強說,2015年,在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支持下,大商所借鑒美國農作物生產收入保障與期貨市場、保險市場緊密關聯的做法,結合中國實際,組織推動期貨公司與保險公司、涉農企業密切合作,成功探索出“保險+期貨”服務“三農”新模式。按照2016年、2017年兩個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要求,大商所累計投入資金9000萬元,持續推動擴大試點規模,並逐步從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拓展到農民收入保險試點,初步構建起從農戶、涉農企業到保險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鏈條和完整業務模式。今年,大商所將嚐試推出涵蓋場內和場外期權、“保險+期貨”、糧食銀行等在內的農民種糧收入保障計劃,進一步探索幫助農民防範價格波動風險、實現穩收增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李正強表示,在市場日益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波動引起的農民收入保障問題以及大量進口農產品引發的定價話語權問題,將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需要農業部門、金融監管部門、市場機構與實體企業等認真應對,共同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將發揮日益重要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作用。

  李正強說,2013年8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大商所,殷切囑托“腳踏實地、大膽探索,努力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大商所將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深入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不忘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初心,按照中國證監會統一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嚴格防控市場風險的前提下,加快生豬期貨、玉米期權、大豆期權等新品種新工具上市步伐,大力支持更多涉農企業參與和利用期貨市場,並借此讓更多農民受惠於期貨市場。同時,穩步推進大商所對外開放,努力建設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推動完善國內農產品市場體係,服務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戰略布局,並與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一道,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共同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9-25 08:13:48

  上一篇:go 場外期權幫助企業完成玉米存貨保值
  下一篇:go 上期所:上調鎳相關合約平今倉交易手續費 實施交易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