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
期貨
期現結合怎麼做?要基差不要投機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采用傳統的‘左手買、右手賣’的貿易方式難以保證穩定的利潤,貿易企業欲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有所突破,采用新的商業模式。”上海浦耀農產品有限公司研投部總監尚軍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充分使用期貨市場的各種工具和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控製現貨經營風險,幫助企業實現現貨生產經營穩健和高效率的目標。
近年來,在保證企業經營利潤的前提下,上海浦耀農產品有限公司通過利用菜粕期貨工具與市場平台,以及基差交易的原理,達到了在更有競爭力的價位完成現貨買賣的目的,幫助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快速成長。與此同時,通過參與期貨市場交易,有效地實現了規避菜粕價格波動風險的目標。通過積極參與鄭州菜粕期貨交易,公司可利用的時間空間、市場領域等得到了拓展。
對於很多產業企業來說,期貨市場是一個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平台,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交易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投機中掙錢,而是要利用好期貨工具,並以此來穩定企業的經營。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產業企業能夠把現貨經營與期貨工具和市場平台的利用有效結合起來,肯定會得到較好的經營結果。
尚軍表示,自鄭州菜粕期貨上市以來,隨著信息的透明化與參與者的增多,盤麵和現貨價格的變化更為活躍,單邊交易難度加大,方向一旦看錯,很容易出現巨幅虧損,但由於期貨和現貨價格長期走勢基本一致,因此,在持續穩定經營的前提下,公司在菜粕期貨上市之後大量運用基差交易的策略獲得了較好的效果。與此同時,通過對基本麵較為透徹的研究,在基差交易之外可以更好地利用期貨合約間的聯係,讓企業增加利潤來源途徑。
“公司於1999年開始參與期貨市場交易,初期僅利用期貨盤麵調整現貨的單邊頭寸,資金量也比較有限。2007年以後,公司開始改變策略,通過跟蹤期現貨基差,著重於基差交易,並開始大量運用遠期一口價交易模式應用於豆粕交易,同時盤麵買入豆粕對應合約,鎖定基差。2012年後,公司通過調整經營量的基差比重,保證三分之一的豆粕通過基差交易進行(或轉換成基差交易方式)。”尚軍說,2012年12月28日鄭州菜粕期貨上市,公司把豆粕基差交易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菜粕貿易上,並得到上遊企業的支持,每月至少有5000噸的基差合同成交。目前,公司在操作策略上靈活多變,充分利用了期貨套保工具。日常操作以基差交易為主,對應相關品種期貨主力月份估算出合理基差,銷售基差給下遊企業,待基差縮窄,擇機從油廠購買。或者銷售遠期一口價給下遊企業,同時在盤麵買入套保,等到交割月基差回歸,再從油廠購買一口價,同時平掉盤麵多單,也可以直接盤麵交割。除此之外,公司還采取單邊為輔的方式,在市場看多時適當建立多單,看跌時提前在期貨市場建立空單,或者銷售遠期現貨進行獲利。
據尚軍介紹,公司設有期貨部,處理和期貨相關的一切事務,人員構成主要是研究員和交易員。研究員主要從事數據和信息的搜集整理,負責和工廠的現貨對接,負責平衡表的製作。交易員主要負責內外盤交易,負責和領導的溝通。與此同時,不斷研究市場以適應行情的變化,調整、檢驗和完善策略。除此之外,獨立於交易部門的風控部門在交易過程中嚴格履行風控職責,充分發揮風險監控的功能,保證貿易風險可控。
尚軍認為,產業企業在利用期貨工具與市場平台的過程中,並非沒有風險,產業企業要對所麵臨的風險一一分析,並采用一定的風險規避手段來防控。
“公司經營以飼料原料貿易為主,國內貿易以豆粕和菜粕為主,進口品種包括DDGS、玉米、高粱、大麥等原料,麵臨的風險主要是原料的價格波動風險,而規避風險的手段是參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理論上為企業提供了理想的價格保護,但實際上這種理想化的保護並不存在。期貨市場是風險重新配置的市場,套期保值的實質是企業將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機遇同時轉化為標準合約,通過期貨市場出售、轉移給涉險逐利的其他風險偏好者。”尚軍說,配置風險的市場充滿了風險的不確定性,套期保值猶如一把雙刃劍,既能護身也能傷身。不少企業因忽視套保過程中的風險而遭遇新的損失,繼而以錯誤結論視套期保值為洪水勐獸避而遠之。因此,正確認識套期保值過程中的風險,把握影響套期保值成敗的種種因素,有助於企業真正用好套期保值這把利劍。
例如,期現價格嚴重背離時,企業嚴格按照“月份相同或相近、產品種類相同、數量相等、方向相反”四原則實施套期保值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實際上隻是一種理想狀態。合約到期時,期現價格趨於一致,但通常期現價格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稱之為基差。基差在一定範圍內波動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如果嚴重背離,套期保值的理論基礎就不複存在,基於基差在合理範圍內運行的前提設計的套保方案就無法規避價格波動風險。與此同時,產業企業還會在進行期貨交易時遇到保證金不足問題。企業套保要根據購銷數量計算最優頭寸,生產經營規模較大時頭寸也較大,且由於生產經營的連續性,頭寸持有時間也相對較長,即使套保方向正確,也容易出現保證金不足的問題。另外,還會遇到“轉月”的問題。企業一般根據全年原材料采購計劃或銷售計劃製訂套保方案,立足現貨采購或銷售,在與此相對應的期貨合約月份進行操作。但期貨市場不同、合約活躍程度不同,其流動性也不同,如果相對應的合約流動性差,企業隻能選擇較接近的合約進行替代,到期移倉。若不同月份間價差保持穩定,則對保值效果影響不大;若價差出現異常,則會嚴重影響套保效果。在交割儲運方麵,交割量雖占期貨交易總量的5%以下,且套保也不一定交割了結,但現貨企業在期市采購原材料或銷售產品有利可圖時,常進行實物交割。現貨交割環節多、程序複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套保效果。交割風險主要包括交割商品是否符合交易所規定的質量標準,運輸環節中交貨時間能否保證,成本控製是否到位,交割庫地點與需求地點是否一致。另外,替代品種升貼水、交割中的增值稅等,也存在種種意外可能。
據尚軍介紹,套期保值歸根到底是收益與風險之間的雙向博弈,交易過程中突現危機在所難免,沒有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關鍵必須建立科學的危機處理應急機製。公司將風險控製視為重中之重,對各個環節中的風險製定了相應的措施予以應對,未雨綢繆,將承擔的風險控製在一定限度之內,並防止套保變形為過度投機。與此同時,公司建立了專業團隊,一旦危機顯露則依靠上級主管部門和專業化的集體智慧正確應對。還製訂了多項應急預案,以供危機出現時臨危不亂果斷決策,化危機為轉機,變危機為生機。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2-14 08: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