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55 返回首頁    go 期貨


非對稱套保策略的理論和實踐

摘要

傳統套保理論的軟肋是,沒有考慮到大牛市背景和大熊市背景下市場需求的變化。

  最大限度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的商品波動的風險

  傳統套保策略的問題

  傳統套保理論的軟肋是,沒有考慮到大牛市背景和大熊市背景下市場需求的變化。在牛市中,需求處在不斷擴張的態勢中,現貨的盈利一定能夠對衝掉期貨的虧損。但在大的熊市中,由於經濟進入蕭條期,需求大幅萎縮,買入套保者無法通過現貨成本降低來衝抵期貨虧損,從而導致企業大幅虧損或破產,曆史上大的套保破產案均為買入套保者即為明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期貨市場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主要包括五個方麵,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和去庫存最直接的市場影響是,某種商品的短期富裕供給潛力大幅降低,使該商品價格的供需彈性明顯增加,從而導致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會更加靈敏。

  考慮到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府的管控將導致某些商品的供應呈現短期剛性特征,因此,在商品的短期富裕供給潛力偏低的情況下,需求即使隻有小幅的增減波動,也將導致價格呈現大升大降的波動特征。鑒於商品需求小幅增減特征是商品生產過程中必然伴隨的常見現象,可以推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導致商品的短期波動性明顯增加,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大增,市場期待一種風險小於傳統套保策略的創新套保策略。

  梯形非對稱套保策略

  為了克服傳統套保策略的上述軟肋,本文設計了一種梯形非對稱套保策略。該策略在價格大幅波動的市場背景下,可以大幅減少期貨端的虧損,而在市場處在振蕩市的背景下,該套保策略則與傳統套保策略的效果接近。

  梯形非對稱套保策略的思路是,通過一種順勢減量加碼策略,構建出一個加碼梯形。該梯形的累計建倉總量的期貨盈利,在企業預期的價格目標位處,獲得與傳統套保策略的期貨盈利相等或保持某種比例關係的效果。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企業,可以通過調整期望效率係數來調整可承受的風險水平。

  圖1 傳統套保策略與梯形非對稱套保策略的對比

  圖1是梯形套保策略和傳統套保策略的建倉示意圖,非對稱套保策略的設計目標是,在企業預期的價格目標處,使得NCHT=NTCh,符號的意義參見圖1中的說明。

  非對稱套保策略實戰模擬分析

  限於篇幅,我們僅僅選擇螺紋鋼2017年6月16日到2017年9月7日(上升趨勢)期間,對賣出套保進行分析。圖2是非對稱(非等量)賣出套保策略期貨頭寸以及現貨頭寸的動態盈虧走勢對比圖,因為是賣出套保,現貨上漲視為盈利,下跌視為虧損。此處的“非等量”是指非對稱套保策略的總建倉量滿足圖1中策略等式,而不必限製在等於傳統套保的一次建倉量的水平。

  圖2 非對稱(非等量)賣出套保策略與傳統賣出套保策略期貨盈虧走勢圖(上升走勢)

  從圖2可以看出,非對稱套保策略在價格朝不利於期貨端的方向運行時,期貨端的虧損隻占傳統套保策略期貨端虧損的16.50%。在本例中,2000噸的現貨交易量,企業套保盈利相對傳統套保增加了176.69萬元。

  非對稱套保效果的綜合分析

  為了評估非對稱套保策略相對傳統套保策略的優勢,我們需要選擇至少三種市場背景,即大幅上升走勢、小幅下跌反彈走勢,以及振蕩走勢。計算出三種市場背景下傳統套保策略、非對稱(非等量)套保策略以及非對稱(等量)套保策略的7種指標,即實際最大建倉量、期貨到期盈虧、期貨動態最大盈利、期貨動態最大虧損、到期套保盈虧、套保動態最大盈利、套保動態最大虧損。用實際最大建倉量除其餘6種指標,得到每噸指標值,然後選擇傳統套保策略的每噸指標作為基準值,計算三種策略相對基準值的比值。盈利指標的優勢係數等於計算的比值(盈利越大越好),虧損指標的優勢係數等於比值的倒數(虧損越小越好),將優勢係數加總,得到下麵的對照表:

  表為三種套保策略優勢係數之和以及優勢提升幅度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出,非對稱套保策略無論是非等量模式(累計建倉總量大於傳統套保量),還是等量模式(累計建倉總量的上限為傳統套保量),策略的優勢提升的幅度都非常可觀,從定量分析的角度給出了非對稱套保策略相對傳統套保策略的相對優勢。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非對稱套保策略能夠最大限度地適應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的商品波動性增加的風險,為現貨企業,尤其是為買入套保者提供了一種套保收益得到保證,但風險可以大幅度降低的簡單實用的非對稱套保策略。

  (本文獲上期所“2017年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征文活動一等獎)

  (作者單位:南華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0-23 08:14:57

  上一篇:go 淺析商品期權風險及管理策略
  下一篇:go 貴金屬 中長期將偏弱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