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新规发布,私家车可否参与?
共享车辆一经面世,便被广泛关注,其中,共享汽车是否包括私家车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按照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此前的解释,如果将私家车的车辆性质登记为“租赁”,并符合当地有关规定,是可以从事分时租赁业务的。
8月8日交通运输部和住建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分时租赁新业态发展,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考虑分时租赁非集约化出行的特点,合理确定分时租赁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定位。有评论认为,这个文件是政府鼓励“开展分时租赁”(汽车共享)的最权威性的文件,标志“共享汽车”在中国已经取得合法化地位。
借助政策的利好,8月9日,某共享汽车品牌表示将于近期在沈阳投放1500辆宝马轿车,作为全国推广的第一站。据悉,“共享宝马”资费标准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新用户注册即有两次免费使用机会。同时,沈阳1400多家停车场22万个停车位用户可免费任意停放。用户扫描车上二维码下载该共享汽车品牌的APP,注册并上传驾驶证缴纳999元押金,找到车辆后通过app控制可打开车门。进入车内需要经过两大安全系统“检测”:人脸视频系统、红外线酒精测试系统,才可以开走。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6300余家汽车租赁业商户,租赁车辆总数约20万辆,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国92.7%的汽车租赁企业拥有车辆数不足50辆,神州、一嗨等排名前5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20%左右,难以实行网络化运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美国排名前5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4%。可见,在车辆数量、市场集中度、网络化运营和服务能力等方面,我国和汽车租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且,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按照分时租赁车队规模统计,目前77%的车辆出自整车厂背景的分时租赁企业。此次《指导意见》出台将大大加快共享汽车的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用户为本,安全第一,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科学监管、规范有序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两部门将推动建设龙头企业引领、网络覆盖广泛、经营行为规范、服务品质优良的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体系。
针对安全问题,《指导意见》提出租赁车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到公安机关办理登记,并按照相关规定,对车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环保检验和报废。按照登记的使用性质对应的保险费率投保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落实身份检查制度,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者应当具备身份查验所需的设施设备,对承租人提供的有效证件进行查验。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综合有关方面因素,制定小微型客车租赁发展规划,并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加强小微型客车租赁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衔接,推进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营业网点以及客流密集区停车站点建设。
目前,共享车辆维护面临诸多问题,如消费者的信用仍待提升,车内环境脏乱差给维护带来很大难题。《指导意见》鼓励经营者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日常经营管理,经营者应当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在支付方面,要求分时租赁经营者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采用安全、合规的支付结算服务,确保用户押金和资金安全,《指导意见》特别鼓励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
共享汽车消费者驾驶违章通知的滞后性给管理带来难度,分时租赁企业为了发展速度,一般选择自行承担相关费用。为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加快推进制度标准建设、推动解决租赁车辆道路交通违法处置和租赁车辆诈骗等突出问题的要求。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租赁经营者和承租人信用评价制度,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
共享汽车是否包括私家车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私家车利用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很多车主除了上下班,平时很少使用。由于滴滴等打车软件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私家车的使用率,降低了保有成本,一度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大中城市对私家城运营的限制增加,供给量的降低使此种出行的交通成本重新回到高位。这都给分时租赁带来了商机。
对于私家车能否从事分时租赁业务,按照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此前的解释,分时租赁车辆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企且以此营利,服务对象更加广泛,使用强度通常比私家车高,需要在车辆技术性能、安全检测、保险税费等方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更好保护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因此,如果将私家车的车辆性质登记为“租赁”,并符合当地有关规定,也是可以从事分时租赁业务的。此前,分时租赁运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的租赁牌照,短期内规模扩张与到瓶颈等,如果私家车可以加入进来,将会大大增加供给,为汽车租赁服务带来更大的空间。
本文出自车险周刊
记者 王薇
编辑 房文彬
最后更新:2017-08-23 1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