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人物
榆林各縣“土月餅” 叫法不同、美味各異
榆林各縣的街邊已經紛紛搭起了賣月餅的攤位,一年中排名第二的團圓日——中秋節進入準備階段了。
中秋節裏永恒的美食似乎唯有月餅,古城人在打月餅的同時也不忘打上一些糖棋子來饋贈親友,而定邊人更喜爐饃饃,細數榆林各地的“月餅”,各有特色。
老榆林土月餅
記得童年的中秋節,家裏總是要提前備好油、麵粉、紅糖、花生仁、核桃仁、葡萄幹等,送到小作坊定製月餅,每家人的口味偏好不同,因此月餅裏的餡料也各不相同,做好後會打包成卷送給親朋好友,大家互相品鑒。
佳縣傳統月餅
佳縣傳統月餅將炒過的芝麻 、過油的碎花生、核桃、葡萄幹、瓜子仁、白糖等合成餡料包入餅裏,放入棗木製的模子裏用手掌壓平,在月餅輕輕取下,貼在鐵鏊子上,待麵皮發硬後放入焦炭爐裏烘烤,十多分鍾即可,金黃發亮,酥脆香甜。
綏德——雪花
雪花是綏德的特產,形似月餅,呈黃白色,皮酥而餡香。它的外表麵潔白,薄且多層,人們食用時,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飛揚的雪片,紛紛落下,故名雪花。綏德製雪花的曆史很長,據說在金代便開始製作,那時包的餡是單一的糖,隻在老鄉家中自製自食。到清代,餡子中又加入芝麻,以後逐步充實和完善,發展到今時的雪花。
定邊——爐饃饃
爐饃饃在定邊乃至整個榆林地區都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的。觀麵色,白裏透黃,薄如書紙;掂一掂,嬌小玲瓏,臥於掌心;咬一口,甜膩綿軟,香醇可口;嚼一嚼,蓬酥入心,回味無窮。
過去,爐饃饃僅是過年、過節才在餐桌上可見的精細食物,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爐饃饃已經作為常客走進了百姓家。
爐饃饃,隻有定邊人做得最地道,且隻有東灘的人做得最出名。在農村,每逢喪葬、嫁娶,也叫“過事”,事主家要請來村子裏的親朋好友大擺酒席,第一頓飯一定是爐饃喝茶。鄉親品評這家人的事過好沒,主要是從吃食上考量,其中,爐饃饃好不好很重要。爐饃饃好了,事就過好了,爐饃饃不好,事也就過得不怎麼樣。
吳堡——提糖月餅
吳堡“月餅”又稱“提糖月餅”,當地人俗稱“糖餅”。其形如圓月,上麵圖案精美,呈棕黃色,吃起來酥甜可口,是當地獨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吳堡“月餅”獨具風味,藝術價值與食用價值兼備,不同於其它地方的任何一種月餅,其加工流程的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藝術含量,要求每個月餅加工師技高、利索、縝密、富有經驗。為了對其保護傳承,現在吳堡月餅製作工藝已成功申報吳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神木——賴皮月餅
賴皮月餅是傳統特色的京式月餅,由於表麵呈深棕黃色,布滿不規則凹坑,故名,特點:具有桂花、麻油香、鬆酥適口。
子洲——餜餡
“餜餡”是子洲的一種有餡的餅,用油酥麵團做皮,包棗泥餡,用木模壓製,成型多個之後,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相傳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名“果獻”。南鄉民俗青年男女訂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個餜餡為禮,平時也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最早出名的是子洲周家堿鎮的餜餡,又叫大花餜餡。“周堿餜餡香噴噴,棗餡可口千層層。” 子洲果餡的皮薄層多外表酥黃,棗餡或糖餡甜美可口,油香撲鼻。
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點心不再是過年和節日的專供品了,它們的地域界限也越來越淡,被賦予的節日意義也越來越淡,小編身在榆林老城可以隨時吃到各地的特色月餅。今年中秋你選擇哪一種點心作為月餅過節呢?
最後更新:2017-10-08 07: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