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真的只是个伪命题吗?
所谓“共享”,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共同分享。《现代汉语词典》对“共享”一词的解释是:共同享有,如资源共享、软件共享。眼下,随着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的“小黄”、“小蓝”、“小橙”、“小绿”等共享单车的出现,“共享”有如铺天盖地般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尽管“共享”引发出种种社会话题,但它也让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共享自行车、汽车、电动车,共享书籍、期刊、报纸,共享充电宝、雨伞、KTV……一个“共享时代”正朝我们走来。
共享汽车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相当火热,现在用来共享的已经不仅仅是窄小且续航里程短的纯电动车了。宝马、奥迪纷纷加入共享阵营,甚至,在俄罗斯还有法拉利可以共享。突然,共享汽车轻轻松松就圆了无数人的豪车梦,试问“你还要啥自行车?”但是,这所谓的“共享汽车”真的和会和“共享单车”一样遍地开花,赢得市场青睐吗?车市进言认为,就目前的共享市场情况和共享汽车运作体系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共享汽车并不具备共享单车的先天优势,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的共享单车,最直接的好处就在于解决了很多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这种好处很难被替代,也就拥有非常广泛的用户基础,所以它会比共享汽车更有价值。共享汽车主要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的中短途、临时性的出行需求。那么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共享汽车因为投放量少和停车不方便基本和高效便捷无缘。
其次,共享汽车大多使用的还是电动车,那么自然而然就涉及到充电问题,在现阶段电动车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充电难,虽然各大城市都在加大建设充电桩但是面对城市区域的广阔面积,充电桩的布局范围还是太小,当然这也受限于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还有就是收费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上:1.车辆押金问题,999元的押金退还需要等待20天以上。这对租车人来说,无疑会感到麻烦和没有安全感。2.想要开走在收费停车场停放的共享汽车还必须支付上上一个租车人还车时的停车费用,甚至有可能达到几百上千的停车费用,让人望而却步。
同时,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使用情况负荷已非常严重,上下班高峰期堵得水泄不通,管理者们都在设法让道路变得通畅。共享汽车的出现无疑是为马路继续增加拥堵。利用顺风车这类使用模式,来提高私家车的使用率或许是更为有效提升道路通勤效率的方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共享汽车面临一个同无人驾驶一样非常之棘手的问题——发生安全事故算谁的责任?尽管目前的共享汽车平台都声称每辆车都有投高额保险,但目前所报道的一系列事故都出现了诸如肇事者逃逸,平台客服推卸责任,保险公司闪烁其辞等情况。在当前我国法律还未完善的情况下,这是共享汽车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其实共享汽车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瑞士,就已经有“自驾车合作社”了,后来英国、日本也都尝试过共享汽车,但都以失败告终。如果说,前一个人用完,后一个人接着用,可以理解为某种共享的话,那么一嗨、神州这样的汽车租赁公司,甚至是出租车也都可以算作一种共享经济的方案。关键就看你怎么理解这个“共享”。车市进言认为,像共享汽车这样的方案,“共享”的只是外在形式,算不上完整的“共享经济”。其实嘀嗒拼车、滴滴出行这类的方式,更接近“共享”的完整体,只不过在现阶段,被资本控制的这类平台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本质。
总结:
尽管互联网正在大大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在“互联网+”的大旗下发生质变。毕竟消费者的用车观念和用自行车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套用形式的玩法未必行得通。在当前薄弱的的商业逻辑和资源配套上,在任未摆脱“租车公司”的局限和束缚下,所谓的共享汽车,其实都是“伪命题”。想要投放市场,未免为时过早。
最后更新:2017-09-04 14: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