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数字经济下的信用体系!与产业无关
乘用车“分时租赁”并非新概念,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已存在。现在,依赖移动互联网和定位系统,供需双方找到对方不再是难事,以天为单位的的租赁时间,可以很方便地切割成小时甚至分钟。利用网络服务平台自助预定、取还、结算。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一辆车的整个寿命周期,几乎都变成有效时间。而我们手里的私家车,96%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即便是普通租车,闲置时间也超过80%。
年轻人喜欢共享汽车吗?
创业公司惊喜地发现,年轻一代不再把车看成是概不外借的核心财产。同时,由于经济压力(发达国家年轻人可能比他们的父辈当年收入要少),他们不打算把有限的预算划在汽车上。
彭博社援引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欧美地区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购买汽车的欲望较之前明显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共享汽车,尤以日本为最。日本的汽车消费指数已经连续10年萎缩,不仅由于少子化,更由于年轻人买车的想法日渐低迷。
由于道路资源瓶颈,中国的一线城市限行限购,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想买车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拿到私家车牌照。这些有驾照、需求多样化、对科技带来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且消费能力逐年提升的人群,对共享汽车更感兴趣。
不过,和欧美20%的人群接受这一理念相比,中国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度较低(但中国的治安案件发生率同样较低),导致形成实际意愿的车主不到总数的1%,市场还处于初期培育阶段。
谁来激活共享市场?
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价格更贵、更占用空间、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充电桩、维修保养)支持。
在一线城市,行政许可和物理空间都很稀缺。比如牌照,如今2018年北京的电动车的牌照也已经预定到5万多个,而全年的新能源牌照不过6万个。如果个人还能通过排队或者运气获取汽车牌照,配属充电桩的公共停车场,只有政府才能批准设立。
北京有区政府利用闲置土地,投放数百辆共享汽车,并配备带充电桩的停车位。政府拥有公共资源,有能力为共享经济提供政策方便。但是,公共资金只能用来激活示范项目。不可能指望政府建立一整套共享汽车的消费体系,政府所能做的,是做个示范、提供政策指引。
8月8日,交通运输部和住建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并按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政策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方面给予扶持。
政策持鼓励态度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电动车消费存在一个不良循环。电动车没人买,因为充不了电;运营商不敢建桩,因为没人来充电。分时租赁理论上可以打破这个循环,带动充电桩建设,从而加快电动车普及。
不过迄今为止,即便在一线城市,分时租赁自身也没有发展起来。有人归咎于“规模”,以北京为例,分时租赁企业约100家,而政府发放的车辆指标仅8000多个。平均每家不到100辆车。有消息称能够正常运营的共享汽车创业企业不过20-30家,没有一家盈利。
按照业内估算,一辆用于分时租赁的车辆,每天被租赁的频次保持在6次,每次1-2小时,在现阶段才能保证盈亏平衡。实际上还没有租赁公司达到如此之高的出租频率。实际上,规模和汽车“出勤率”都只是结果,只是这个结果倒过来吓住了资本不敢投资。如何打破恶性循环?仍然需要资本拿出勇气,共享单车企业仍然都在亏钱,但摩拜和ofo得到资本的大力支持。显然,亏钱也不是原因。
出路在于建立行为信用体系
共享单车被恶意用户或者第三方破坏的很多,只有少部分属于自然损耗。共享单车企业则采取更大规模的铺货,覆盖掉各种损耗。但共享汽车因为成本的关系,不可能采用如此粗暴的办法。
客户在使用共享汽车的时候,传统租车行遇到的问题,诸如违章处理、车辆事故权责、车辆损坏赔偿、车辆内外清洁等都会遇到,而且由于自助取还,这些问题是不会有人工处理的。
同时,恶意第三方的存在,则让车辆外观损坏责任变得复杂起来。无人的停车场安防设备虽然很成熟,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破坏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规范用户行为,而非立足于事后追偿?
和银行对信用卡管理的方式类似,可以建立“客户行为评价”体系。将谨慎而善意的用车习惯量化为个人资产,同时,对失信、邋遢、恶意损坏行为做出公正的第三方评价,对其施以经济乃至法律惩罚。
体系的关键在于客户行为如何量化。
第一步将进行身份识别,生物特征(指纹、虹膜、面部)识别和信用卡双重认证,这种认证很成熟,技术上没有障碍,只须在车上(或者手机)上建立相应硬件能力。
第二步则须查询信用历史、收入、身份特质,以确定履约能力。如果客户有不良使用记录,则被拒绝。
第三步则须为客户的行为偏好、人脉关系和使用习惯等建立模型。这是最复杂的,现在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以人的行为作为大数据分析,进一步记录客户使用共享汽车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行为不端。
不过,麻烦的是,客户需要让渡一部分隐私,以换取数据记录系统的认可。其间应排除人为的介入,防止隐私泄露。
这只是理想做法。现在共享汽车企业大多并无能力,做如此长期庞大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他们可能需要大企业(比如BAT)供应数据。
共享汽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实质是数字经济下的信用体系。和具体产业无关。共享单车、充电宝、雨伞都可以使用。只不过汽车的价值较高,更需要信用体系罢了。无论评价体系、还是用户习惯,都需要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最后更新:2017-08-23 09:56:57